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6-26
离2024年度经营主体年报截止时间还有3天,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正抓紧时间督促还未报送年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赶在6月30日24时之前完成年报。这个被全国1.89亿户经营主体广泛关注的年报,曾经被一些人视为形式主义,如今已成为我国经营主体信用体系的基石。一部法规、一个系统、一场持续十多年的监管转型,让我国经营主体踏上了“阳光公示”的诚信之路。它不仅改变了政府监管方式,更重塑了我国企业的行为逻辑。
2014年10月1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正式施行,我国市场监管体系迎来历史性转折。实施多年的企业年检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年报公示制度——这一变革不仅解放了亿万经营主体,更重塑了经营主体的信用监管生态。如今,站在2025年回望,年报已从“被动任务”转变为“主动需求”。市场监管干部穿梭于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从杭州市钱塘区柠檬社区的手把手指导到福建省南安市的“僵尸户”清理,一场关乎经营主体诚信的基层实践已在全国落地生根。
制度变革,从纸面义务到信用根基
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了企业年报公示制度。在制度设计上,《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明确了所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上一年度年报的法律义务。
在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陈彬彬看来,这场变革实现了“三个解放”:解放了经营主体,他们不再被动接受检查;解放了基层市场监管干部,不再需要逐个给营业执照贴花;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商业交易的信息获取成本大幅降低。
2024年5月1日,国务院令第777号施行,新修订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赋予市场监管部门更强大的监管职权。执法人员可进入企业现场检查、查阅账簿资料。规定企业因连续2年未按规定报送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未改正,且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这一制度设计成为悬在违法失信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企业经营的“附加项”变为“必答题”,年报制度通过十多年演进,已成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信用基石,年报在现代市场监管中的三重作用
失信约束。年报制度首先是一道失信约束防火墙。2025年初,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两个典型案例:某服装公司和某电商企业在年报中虚报营业额、净利润等关键数据。执法人员通过查阅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证据锁定违法事实,最终依法处以罚款。这些案件警示:虚假年报破坏的是整个市场的诚信基础。
守信激励。与约束机制相配套的是日益完善的守信激励机制。武汉市黄陂区的探索颇具代表性,当地通过“信用+政务”“信用+金融”等场景应用,为诚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这些企业在登记注册、项目申报、融资贷款等方面获得便利,真正体会到“诚信是金”的市场规则。
社会共治。年报制度最深远的影响在于构建了社会共治的监管新格局。在吉林省吉林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清理“连续2年不年报且无法取得联系”的企业,有效消除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的“堰塞湖”。
“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都能便捷地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实时监督企业经营活动。”江苏省苏州市市场监管局丁吴霞如此描述《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带来的变革。这种透明化监管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共治格局,打破了传统监管的“信息孤岛”。
基层攻坚,年报服务的创新实践
服务下沉。2025年6月,山东省泰安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岱岳区市场监管局深入粥店街道岳峰社区,启动“年报增信 服务同行”主题活动。工作人员现场手把手指导商户填报年报,从登录系统到填写资产状况信息,确保商户“看得懂、填得准、报得快”。类似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演。这些面对面的服务解决了老年经营者“不会上网”的痛点。
多元宣传。面对新型诈骗手段,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市场监管局郑重提醒:年报不收取任何费用!该局警示全区经营主体警惕以年报为名的诈骗电话和短信,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转账汇款。安徽省五河县向全县5万余户经营主体发送短信提醒;山东省泰安市则提前通过社区网格群下发活动通知,形成线上线下的宣传合力。
分类治理。针对调研发现的辖区超半数企业年报由代理机构申报,且历年抽查中暴露出部分代理机构存在虚报、乱报等问题,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市场监管局创新监管模式,加强对年报代理机构的指导与监管,着力提升年报代理服务质量,从源头保障年报信息真实准确。
精细化管理。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和往年年报情况,结合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将应报企业分类为主动申报类、引导帮扶类、重点关注类和异常清退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分类施策,实行精细化管理服务。对于主动申报类企业,采取提醒方式鼓励按时年报;对于引导帮扶类企业,通过提供年报培训、咨询服务、到期提醒等方式帮助其确定合理的年报时间,引导其错峰年报;对于重点关注类企业,结合市场监管各业务条线日常监管工作动态确定年报时间,以约谈、提醒等方式督促其尽早、按时年报;对于异常清退类企业,引导其主动办理注销登记或歇业备案。
技术支撑,从市场监管一家报到“多报合一”
“现在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一次就能完成市场监管年报和人社、商务、海关、统计、外汇、税务部门等部门的年报,减少很多重复填报数据。”6月15日,在北京北大科技园,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今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继续实施与人社、商务、海关、统计、外汇、税务部门“多报合一”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监管总局的要求,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已满一年的企业,同时报送上一年度自查报告。为实现各类年报“一个入口、一次填报”,广告业统计调查制度报表、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报表均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精简海关年报数据120余项、商务和外汇年报数据170余项、农业年报数据13项。
另外,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特种设备生产企业报送年报时应及时报告相关许可证信息,确保应报尽报。大型企业在报送年报时应当将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合同数量、金额等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浙江强化年报精细化管理和“多报合一”改革,企业年报率保持高位。山东统筹税务、海关等10个领域系统融合和数据共享,减少填报近70%财务数据。江苏、陕西上线地方数据质量监测系统,实施数据全流程治理,准确率大幅提升。
目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成为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的集散中心。企业通过统一入口http:// www.gsxt.gov.cn填报年报,系统开放时间为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6月30日后的修改通道关闭,意味着企业必须在截止日期前确保信息准确。
截至2024年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共归集经营主体信用信息137.82亿条。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日均访问量突破1.3亿人次,日均查询量突破1600万人次。
2014到2025,年报制度带来的深刻变革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实施十多年来,我国市场监管现代化进程明显提速。在浙江省诸暨市市场监管局方春均看来,变化轨迹清晰可见:“从年检到年报,从巡查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从‘大水漫灌’到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从刚性行政监管手段到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
企业心态也发生根本转变。云南腾冲市市场监管局杜红飞观察到,企业从最初的“被动应付”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公示”。许多企业将年报视为展示自身信用的窗口,诚信自律意识显著增强。
从2014到2025,年报制度带来的深层变革远超制度设计者预期。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从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
制度实施过程中,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付出了艰辛努力。在边疆山区,市场监管干部骑着摩托车逐户指导个体工商户年报;在都市商圈,基层市场监管所开设午夜专场服务电商企业;在工业园区,宣讲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年报培训……这些点滴努力汇聚成每年的高年报率。
新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信息透明与商业秘密保护?如何应对新业态企业年报的特殊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数据挖掘能力?这些问题将成为年报制度下一个十年发展的焦点。
“十多年间,年报已从监管工具演变为信用建设的基石。”一位基层市场监管干部感慨道。2025年6月30日年报截止的钟声即将敲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又将迎来新一批数据洪流——这些由经营主体自主填报、经社会监督的数字,正悄然重塑我国市场的诚信基因。
□本报记者 王国明
从“管”向“治”的范式跃迁
这篇报道所展现的年报制度变迁,远非一项简单的行政程序优化,而是一场静水流深的信用治理革命。它深刻体现了我国市场监管从“管”向“治”的范式跃迁。
一部法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一个系统(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撬动了政府监管方式和企业行为逻辑的双重革命。它不仅通过“失信约束”“守信激励”“社会共治”三重作用,构筑起现代信用监管的防火墙,更以基层创新的精细服务、技术赋能的“多报合一”,切实提升了制度的温度与效率。从年检贴花的“物理盖章”到信用数据的“云端画像”,从企业的“被动应付”到“主动公示”,年报制度的演进,正是我国市场监管现代化、营商环境优化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
站在新起点上,如何平衡透明与隐私,适应新业态、深挖数据价值,将是信用红利持续释放的关键所在。这“一纸报告”承载的,远不止经营数据,更是一条通向阳光、诚信市场经济的坚实路径。
□菓 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