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监管有温度 服务零距离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6-26

  今年以来,陕西省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监管局以行风建设为抓手,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执法监督、提升队伍能力等举措,全面践行“监管为民”理念,着力构建事前“靶向式”服务、事中“包容式”监管、事后“跟踪式”帮扶的全链条服务型执法新模式,推动监管效能与营商环境“双优化”。

事前“靶向式”服务 强化源头治理
  “一码通”赋能合规经营。创新推出“安康高新区经营主体合规经营一码通”,围绕主体资格、经营行为、安全管理三大领域,为经营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合规指引。截至目前,累计推送合规指南120余条,引导企业从“被动监管”向“主动合规”转变。
  风险预警实现及时纠偏。该局建立完善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定期梳理投诉举报热点问题,分析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经营主体的违法违规共性问题,发布《违法风险预警提醒书》12期,开展分类培训8场次,帮助企业及时规避违法违规风险。
  入企问需破解发展难题。深化“入企问需促发展”活动,依托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组织专家团队走访企业40余家,制定“一对一”帮扶清单,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70余个,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0万元。
  多维宣传构建普法网络。建立“线上+线下”双轨普法体系,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开设“市监小课堂”,制作发布经营主体合规经营和消费预警提示120余期,累计覆盖受众逾10万人次;开展“阳光市监 你我同查”活动,邀请企业代表、市民参与日常监管执法监督,持续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事中“包容式”监管 激发市场活力
  分类监管实现“无事不扰”。建立“通用型+专业型”风险分类监管机制,对一般经营主体,结合信用分级分类评价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重点领域,分行业建立监管对象风险等级名录库,实施差异化管理,对风险等级低的企业“非请勿扰”,对风险等级高的企业严格监管,检查频次同比降低40%。
  规范检查促进减负增效。实施检查事项清单管理,统一检查标准,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市场监管部门指导的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模式,在多个行业实施“一业一查”,减少重复检查30%以上;运用“互联网+明厨亮灶”“高新区电梯智慧治平台”等智慧监管平台,降低现场检查频次,非现场监管占比提升至40%。
  容错纠错彰显执法温度。动态调整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两个清单”,在严守法律、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采取行政辅导、行政提示等非强制性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主动纠正违法行为、消除危害后果,确保免罚不免责。今年以来,办理案件16件,其中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案件6件,减免罚款1.07万元;开展行政指导68次、行政约谈17次、行政告诫22次。

事后“跟踪式”帮扶 提升执法效果
  “三书同达”推动信用重塑。全面落实“三书同达”相关规定,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合规建设提示书,对达到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标准的,积极指导经营主体申请信用修复,实现“惩戒—指导—重生”闭环。
  案件回访助企轻装上阵。建立行政处罚案件回访制度,围绕执法人员执法规范、廉政纪律和当事人整改情况、存在困难等,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问询等方式,对一般程序立案案件进行回访全覆盖,既促进执法人员规范用权,又向当事人提供市场监管领域法律法规业务指导,破解经营痛点难点,避免“一罚了之”“处罚即终点”,实现行政执法政治效益、法律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全程“强基式”建设 树立队伍形象
  强化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打造“周学月训”品牌,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每周召开周例会集中学法,每月举办干部职工大讲堂,组织开展局内学习培训20余次,安排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培训30余人次。
  落实行政执法行为规范。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肃执法人员仪容仪表和执法风纪,对立案审批、调查取证、告知听证、处罚执行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确保每件案件程序合法、处罚合规、裁量适当;推行全过程“说理式”执法,制定印发《说理式行政执法制度》,将普法宣传和诚信教育融入监管执法全过程,通过“法理、道理、情理”三结合,增强监管对象知法、懂法、尊法、守法自觉,提升市场监管执法工作公信力、亲和力。
  创新行风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行风观测点“探头”作用,广泛征集市场监管部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任性执法、吃拿卡要等行风问题线索和对市场监管履职意见建议,已收集意见建议7条,整改率100%,实现“发现问题—整改提升—长效巩固”良性循环。

□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