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读往来 > 

合格的编辑要做到“四有”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6-30

  自1965年大学毕业后留校步入编辑行列,到2017年底离开编辑岗位,我在编辑出版这块园地中,躬身耕耘了53个春秋。53年的编辑实践,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当个合格的编辑应该做到“四有”,即有一种献身事业的境界,有一种严谨求是的学风,有一种竭诚服务的态度,有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

有一种献身事业的境界
  回首半个多世纪的编辑生涯,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已把自己的理想、志愿、青春年华以及可以工作的时光,全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个平凡而崇高的职业。说它平凡,是因为编辑每天都在做着单调重复的工作——收稿、审稿、选稿、退稿、加工、校对,一期接着一期,一年接着一年,没有多少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说它崇高,是因为编辑工作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对创新文化的弘扬,也是与国家、民族兴衰相系的事业,更是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密不可分的事业。
  基于这个认识,我写了一副对联表示自己的决心——“呕心沥血,忠祖国,报人民,甘当孺牛耕沃土;鞠躬尽瘁,淡功名,轻利禄,乐作人梯助群贤”。有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惑,就会爱这个岗、敬这份业,心甘情愿地为它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毫不吝惜地倾注自己的满腔热血,在编辑出版这个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与民族的繁荣富强、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有一种严谨求是的学风
  要保证刊物质量,编辑必须树立严谨求是的学风。50多年来,我对编校工作总是心存敬畏,不敢马虎。我写了这样两句警言,时时提醒自己:“吹毛求疵防疏漏,咬文嚼字编华章;百倍仔细校谬误,一丝不苟防差错。”
  我跟编辑部的同仁强调:核对是编辑的基本功,是学风是否严谨的试金石,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对于文科稿件,要特别注意核对引用的政史文献、领导人讲话涉及的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等;对于理科稿件,要特别注意核对外文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图表、公式、各种数据等。
  在编辑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全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被多家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全国科技核心期刊。

有一种竭诚服务的态度
  出版单位就是生产文化产品的工厂。如果作者不提供优质的稿源,这个工厂就得停工待料;如果出版单位选用劣稿,制造的全是“垃圾食品”,读者就不感兴趣,产品就没有销路。所以,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他们都是出版单位的“上帝”,出版单位应该竭诚为他们做好服务。1997年,我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授予“优秀编辑家金牛奖”,当时写了一首诗作为自勉“功名利禄欲何求?俯首甘当孺子牛。老老实实听党话,勤勤恳恳为国酬。耕云化雨滋科苑,洒血为泉润九洲。苦辣酸甜皆善待,艰难险阻不回头”。我要求自己像牛那样在编辑出版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埋头苦干。像牛那样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讲价钱,不使性子,全心全意为读者和作者服务。
  如何为读者服务?作为学术期刊,所刊发的文章应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对读者有所启发,其材料要真实可信,结论要准确可靠。
  如何为作者服务?应做到收稿及时受理不拖延,选稿择优录用无亲疏,退稿退之有理不伤人,加工精雕细刻编华章,校对一丝不苟无差错。
  竭诚为作者服务,要求编辑必须廉洁自律。在我主持《东北大学学报》工作期间,编辑无一人收过作者的礼,没一次吃过作者的饭,在校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有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大学读的是钢铁冶金专业,毕业留校后改行做了校报编辑,一切都得从头学起。我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多部政史名著,自学了文学、汉语、语法、逻辑、修辞及新闻写作知识,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阅读了《中国通史》与《中国革命史》,这些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0年,我被调到学报编辑部。学术期刊编辑业务对我来说又是全新的,还得从头学。我拜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界前辈——《金属学报》主编谭丙煜先生为师,把他《科学论文写作》的报告录音一句句地整理出来,反复学习,深入领会,联系实际加以运用。1985年,我被任命为东北工学院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于是拜辽宁省出版界元老谌艾先生为师,跟他学习图书编辑出版的理论与经验。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工作期间,我和同仁们认真组织,开好任期内的每次学术研讨会,以此推动广大编辑深入开展对编辑理论的研究和对编辑实践的总结,不断促进我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总体水平的提高。
  我在工作中体会到,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不过是沧海一粟,要适应工作必须终身学习,我一直把学习作为编辑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我在担任《东北大学学报》副主编期间,既派编辑轮流参加全国的编辑培训班,也请有关专家来编辑部进行专题讲座。我给每名编辑各订一份《编辑学报》,为大家学习提供方便。我在《沈阳大学学报》编辑部担任顾问期间,向全国著名的编辑学家陈浩元、李兴昌以及语言文字学家厉兵,要来他们的讲课稿或课件,复印后发给编辑部人手一份,进行学习讨论。对于新修订的有关编辑方面的国家标准,更是组织大家经常学、反复学。我看完每期学报的终校样之后,都把发现的主要问题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复印给编辑人手一份进行研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编辑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同行学习,更应该向作者学习。每篇稿件都有新的信息、新的知识,都能开阔编辑的视野,增加编辑的知识储备。所以,作者是编辑最好的老师。编辑加工稿件的过程,也是向作者学习的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向作者求教,绝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以势压人。

  (作者系《东北大学学报》原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高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