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新闻 > 

对冷冻饮品安全监管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02

一、现状

近年来,随着夏日冷饮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冷冻饮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中,冰块作为饮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制食用冰块的卫生问题成为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博主“老爸评测”对热门奶茶店、咖啡店和餐饮店食用冰块的抽检结果引发社会热议,其检测显示大多数门店冰块存在菌落总数超标现象,最高超标190倍,部分门店甚至出现大肠菌群超标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对比检测的自来水样本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这一鲜明对比暴露出当前冷冻饮品监管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凸显监管工作亟须从阶段性整治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迫切性。

二、当前冷冻饮品安全监管面临多重挑战

微生物污染反复重现

早在2013年,央视等媒体多次曝光餐饮店食用冰块的卫生问题并引发舆论关注北京三家大型快餐店(肯德基、真功夫、麦当劳)中抽取的冰块,其菌落数量远超国家标准,甚至高于马桶水的菌落数量。2020年,由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发布的《冷冻饮品抽检监测情况分析》显示微生物污染是冷冻饮品检测中的主要不合格因素。《2016—2022年海南省冷冻饮品抽检结果分析及防控建议》中同样显示微生物项目不合格问题持续存在,其中指示菌项目菌落总数超标和大肠菌群超标普遍存在。这表明,食用冰块卫生问题并非新问题,而是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菌落污染则是长期占据冷冻饮品检测不合格的主因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冷冻饮品抽检不合格率为0.499%(3605批次中18批次不合格)冷冻饮品总体食品安全状况稳定向好,但微生物污染的核心问题依然顽固存在,特别是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超标仍占据不合格项目的绝大部分比例。

(二)生产及流通过程控制薄弱加剧风险

冷冻饮品生产链条短、组成原料多、流通环节复杂,加之手工操作占比高,成为食品安全风险的高发区。在原料管控环节,乳制品、果汁等易腐败原料面临变质风险,但部分企业供应商管理体系松散,缺乏严格的准入评审机制;在生产加工环节,中小作坊普遍存在设备混用、人员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交叉污染及环境污染风险倍增;在仓储运输环节,冷链中断引发的反复冻融现象,为微生物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冷库温度监测形同虚设(按规定冷冻食品储存温度应低于零下18摄氏度,但实际运行中温度波动频繁),加之与其他冷冻食品混放储存,进一步提高了交叉污染概率,形成系统性风险隐患。

现制现售冷饮监管难度突出

奶茶店、咖啡店等场所制作的冷饮普遍面临“三无”困境:一是无统一行业工艺标准约束,缺乏标准化灭菌流程和服务管理体系尤其是当前依旧缺乏统一的现制冰块卫生标准二是无强制检测要求,冰块微生物检测未被纳入常规监控项目,形成监管盲区;三是无规范标识管理,色素、甜味剂等添加剂使用未明确标注,易引发过敏或过量摄入风险。

针对食用现制冰块的污染问题,主要原因来自四个方面是制冰机滤芯超期服役、清洁消毒不够彻底,高频使用的组件及长期积累的冰垢成为细菌温床;是冰混用或过短,有些门店处理冰块的工具受到二次污染是储冰容器污染,开放式冰槽更容易落入灰尘和细菌;是操作不规范,员工未洗手直接取冰,或冰块暴露在空气中过久。尽管国家对食用冰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如《冷冻饮品卫生标准》(GB2759.1-2003),但此标准针对工厂生产的预包装冰块博主“老爸测评”也提到了对预包装冰块的检测,均未检出有害菌。所以目前对现制食用冰的监管存在缺口,暂无适用的标准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家自律。

消费者辨别困难且缺乏维权意识

经营者对原料描述不够详细,例如“无糖”奶茶仅代表无添加糖,而并非真正无白砂糖或甜味剂,使得消费者容易误解。同时,消费者对标签信息(如保质期、过敏原)关注度低,对冷冻饮品反复融冻等情况维权意识薄弱导致问题发现滞后产生问题后,由于经营者索证索票环节出现缺失,使得问题产品溯源困难。冷冻饮品中的食用现制冰块的卫生安全更是难以辨别,同一品牌的不同门店之间仍有巨大差异,消费者往往缺乏认识并且难以辨别。

三、监管思考:需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治理体系

(一)强化过程控制核心环节

在生产环节,应重点推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先进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科学识别关键控制点,特别是对巴氏杀菌温度、冷冻时长等关键参数制定量化控制标准。原料管控方面,可建立动态管理的供应商黑白名单机制,对乳制品、果蔬等高危原料实施批批检验制度,从源头阻断污染途径。在杀菌及设备清洁环节,需强制安装自动传感记录装置,完整保存温度曲线、清洗消毒记录等数据凭证,并对每批次原料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储运环节则需重点监督商超、餐饮单位配备实时温度监控设备,杜绝不同类别食品混储现象

)创新智慧监管工具应用

一方面是建立人工智能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整合历史抽检数据、企业规模特征(小作坊/中型/大型)、产品风险等级(预包装/现制)、历史违规记录等多维度变量,训练具有预测功能的机器学习模型,精准识别区域性微生物污染高发时段及重点风险企业,为分级分类监管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全面推广食品智慧追溯平台,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构建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冷链储运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数据链。全流程中要求生产企业实时上传杀菌温度、设备消毒时间等关键参数,流通环节则需记录仓储温湿度、运输轨迹等数据,最终形成消费者可扫码查验的完整信息链,实现质量信息的数字化传递

企业提升自律促进良性竞争

冷冻饮品企业需带头制定实施行业标准例如制定企业内部生产技术管理规则规定冷冻饮品加工厂的厂区、车间基本要求,明确加工设备及卫生要求,确保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应制定系统的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生产工艺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还要注重原料产品质量的检测根据外部监督和市场反馈及时管控。经营门店则必须亮证经营,妥善保留进销凭证,杜绝虚假广告和折扣,遵循公开、公平、诚信的原则。

完善标准体系作为监管抓手

在标准建设层面,亟须填补现制冷冻饮品标准空白,加快制定《现制冷冻饮品卫生规范》,明确食用冰等产品的菌落总数上限指标;同步强化标签标识管理,强制要求标注具体色素名称(如柠檬黄等)及致敏物质信息。地方层面,各市场监管局应加强日常监管和监督抽检,重点检查原料来源、门店设备和操作管理等方面,严厉打击销售“三无”、过期变质原料、假冒伪劣冷冻饮品的违法行为。

(五)消费者监督形成共治合力

对于消费者自身来说,可以通过优先选择有透明操作间的门店,观察员工是否佩戴口罩手套,操作流程是否规范;留意制冰机是否干净,如果看到明显污渍或异味应当警惕查看门店墙上公示信息及品牌相关资质等方面去维护自身权益在社会共治方面,应创新建立“随手拍”举报平台,畅通消费者监督渠道;联合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科普教育,通过可视化方式普及“观察包装密封性、检测产品异味”等选购技巧,提升公众风险识别能力。同时探索建立企业质量安全信用公示制度,将日常监管信息转化为消费选择参考依据。消费者的监督能够促进企业自律和市场秩序的改善,强化监管效能。

冷冻饮品安全是民生“小切口”,更是监管“大课题”。只有通过原料溯源严控风险源头、全过程监管堵塞管理漏洞、高标准建设完善规则体系、以社会共治凝聚监督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微生物污染等顽疾。未来监管工作需着力强化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深度整合人工智能温度监控等新技术手段,通过智慧化赋能全面提升监管效能,让消费者在炎炎夏日享受到真正冰爽无顾虑的食品安全体验。

(江苏省常熟市市场监管局 唐梦倩 师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