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基层须打通标准化“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02

  在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神经末梢”,担负着推动标准落地实施的重要职责。将“纸上标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和治理效能提升。
  精准对接需求,锚定标准落地“靶心”。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应摒弃“一刀切”思维,以“精准滴灌”模式,深入企业和民生领域调研。在产业经济方面,聚焦重点领域痛点难点,主动走访企业,梳理标准缺失问题,针对性推动标准应用,助力企业攻克发展瓶颈。在民生领域,围绕食品安全、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群众关切,优先推进相关标准落地,实现民生服务的量化与可追溯,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与认同感。
  创新实施路径,探索标准落地“方法”。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要打破“文件转文件”的传统模式,结合地区特色创新标准实施载体。比如,开展标准化试点项目,打造“标准化样板车间”等实践样本,将抽象标准转化为可视化操作流程,供行业企业观摩学习;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发“标准化服务小程序”,搭建大数据监管平台,实现标准查询、智能监测等功能,提升标准执行效能;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格局,通过政策激励、行业协会宣贯、公众监督等方式,凝聚多方合力推动标准实施。
  强化闭环管理,筑牢标准落地“保障”。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可构建“实施——监督——改进”闭环体系,将标准实施纳入日常执法检查,针对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建立“标准合规性”检查清单,严格查处违规行为。尤其是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广泛收集企业、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反馈,优化标准内容。同时,将标准实施情况纳入企业信用体系,通过信用约束激励企业主动达标,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好市场生态。
  基层是标准实施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标准价值的“试金石”。基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定能以“小标准”撬动“大治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让标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指南针”、保障民生福祉的“度量衡”、提升治理效能的“金钥匙”。

□潘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