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行至二十年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02

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二十周年学术交流会现场。

  二十年来,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能效标识制度作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逐步发展成提高终端用能产品能效、促进节能技术进步、实现节能降碳目标的重要管理制度之一。

回顾:制度成长二十年
  2005年3月1日,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我国正式开始面向终端用能产品和设备实施能效标识制度。
  “回顾能效标识的发展过程,可谓步步有规划,时时有升级,处处见成效。”在日前举办的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二十周年学术交流会上,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副司长朱美娜的致辞饱含深情。“能效标识从落地生根到不断发展壮大,作用意义显著,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罗方平也有感而发,向制度建设的各方参与者表达谢意。
  二十年间,能效标识制度始终立足我国本土国情,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协同和全民参与,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实施范围最广、涉及市场规模最大、节能效果最好的标识制度之一。
  从2005年到2007年,在借鉴国际能效标识实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科学的研究论证,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效标识制度体系横空出世,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最先进入能效标识实施范围。
  2007年节约能源法修订,确立了能效标识制度的法律地位。通过扎实完善法规政策,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大力发动企业和消费者以及销售商参与,能效标识制度有序健康发展。此后,产品范围快速扩展,各地政府加大能效标识日常监管,不断扩大能效标识的影响和大众对能效标识的认知。2009年,在能效标识标准支撑下,国家启动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产品快速走进千家万户。
  2016年,首次修订后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二维码首次出现在能效标识上,信息化手段极大提高了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效率。这期间,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原国家质检总局等实施的电冰箱、平板电视、空调、洗衣机以及照明产品的能效领跑者遴选工作进一步促进产品能效提升和技术进步。作为技术支撑的能效标识检测实验室备案数量也超过了1000家,消费者对能效标识认知度达90%以上。

看见:制度背后的标准力量
  节能标准是一切节能工作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原国家标准局成立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TC 20),秘书处设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此背景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作为能效标识备案工作的授权机构,一直从事能效标识制度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初,围绕基础共性、能源计算、能源计量、节能监测、节能技术等方面规划了节能标准体系,现如今一直在持续完善,构成了节能工作的技术依据。“截至目前,我们已有314项节能标准,其中有两类强制性节能标准被列入节能法当中。”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说。
  依据强制性能效标准实施的能效标识覆盖范围也得以全面扩展。截至目前,共有五大领域45类产品被纳入能效标识实施目录,覆盖范围从家用电器、制冷空调逐步扩展至工业设备、照明器具和电子信息产品等领域,2.6万家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检测实验室和400多万个产品型号进入能效标识备案信息系统。
  “在总结已有能效标识目标产品实施经验基础上,根据政府和市场需求,我们也在继续深入研究新产品设备设施实施能效标识的可行性。”李爱仙透露,精密空调、制冷自动售货机、电动汽车充电桩以及数据中心等在未来可能被纳入能效标识实施目录。

展望:“双碳”背景下的前路选择
  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背景下,能效标识制度该如何与时俱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认为,“双碳”的1+N的政策体系强化了对节能的要求。一方面,坚持节能优先,实行全面节约战略,要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优化节能政策,特别是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我国单位GDP能耗目标从20%逐步降为13.5%,能耗强度的目标分解到了各个地方。“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节能是转型的重要基础。”吕文斌进一步提到。
  能源基金会工业项目主任韩炜将目光聚焦电气化与数字化对节能工作的赋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能效始终是贡献最大的减排路径之一,占全球减排三分之一的比例。”韩炜称,能源基金会对中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作了路径分析,认为在工业、交通、建筑这三大终端部门,能效提升是支撑实现净零碳极其重要的基础路径。不过,能效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到深水区,节能空间正在日趋缩减,需要更多系统化、结构性的改革突破来实现能效倍增。
  二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展望“十五五”,能效标识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制度的提升和升级发展是永恒的命题。期待能效标识制度更好诠释中国绿色治理智慧,谱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陈 静/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