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以法治之剑守护数字经济清朗天空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03

  当“7天暴瘦10斤”的弹幕如潮水般涌入直播间,当“喝酒吃夜宵也能瘦”的虚假评价编织成消费陷阱,一场由“职业弹幕人”导演的数字闹剧正在侵蚀网络经济的根基。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查办的全国首例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案件,犹如一把锋利的法治之剑,划破了网络伪者的外衣,更在数字经济的天空划出了一道清晰的法治边界。这起案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违法者的精准打击,更在于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在算法构筑的虚拟世界里,“职业弹幕人”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虚假叙事体系。他们通过IP地址伪装技术,让数十个账号如同提线木偶般在直播间起舞;他们精心设计话术模板,用情感共鸣掩盖事实真相;他们以每场数百条的刷评频率,在直播间筑起虚假评价的“信息茧房”。
  这种技术赋能的造假行为,将传统货架电商的刷单炒信升级为更具迷惑性的“数字表演”,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系统性侵犯,更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公然挑衅。
  市场监管部门的破局之道,展现了数字时代智慧监管的创新突破。通过“平台数据穿透+资金流向溯源”的复合取证模式,监管部门撕开了虚拟账号的伪装面纱,让隐藏在数据洪流中的违法链条无所遁形。这种技术反制技术的监管策略,不仅突破了“职业弹幕人”账号虚拟化、交易隐蔽化的技术壁垒,更构建起“以技术管技术”的新型治理范式。当执法人员从直播回放中抽丝剥茧,从聊天记录与转账流水中还原真相,他们实际上是在数字经济领域筑起一座法治的灯塔。
  这起案件的法律适用具有里程碑式的示范价值。将“直播刷评”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框架,意味着监管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认知跃迁。法律条文与数字场景的精准对接,既是对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当头棒喝,更是对所有经营主体的郑重警示:在虚拟空间同样要恪守商业道德,任何试图通过技术手段伪造市场反馈的行为,都逃不出法律的制裁。
  与此同时,案件暴露出的“流量造假产业化”问题,也倒逼整个行业深刻反思。当虚假流量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当用户评价沦为批量生产的商品,网络直播业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不仅是对违法者的惩戒,更是对整个行业的净化。平台企业应当以此为契机,完善反作弊系统,构建起技术防护与人工审核的双重防火墙,让真实评价回归C位,让诚信经营成为直播间的底色。

□言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