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携手同心促发展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03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与非洲坚定站在一起,为非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做非洲携手发展的真朋友、肝胆相照的好兄弟。”6月12日,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的致辞热情洋溢,传递着中非合作的坚定信心。
  9个月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擘画了合作新蓝图。在市场监管领域,“中非质量提升计划”下的两大举措——设立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和建设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作为峰会成果备受瞩目。
  在充满非洲风情的湖南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的展位格外引人关注,通过展示两大平台的建设成效,宣告中非市场监管合作迈上新台阶。

从意念赛车到非洲草原,标准联通发展之路
  “让红车赢!”“集中注意力!”在标准院展区,十几名小学生围在“基于人因与工效学的脑机接口意念赛车系统”互动台前,兴致高昂。
  标准院人因工效实验室技术人员司峰解释,这套系统通过采集脑电信号,分析注意力水平,再将分析信息转化为速度指令控制赛车速度,其背后依赖的是系统严谨的工效标准支撑。“标准助力实现不同设备、不同人群数据贯通,让测评结果具备可比性、科学性。”司峰说。
  如今,标准的力量早已超越实验室,融入中非合作的广阔天地。从飞驰非洲草原的中国高铁,到点亮非洲村落的中国光伏,再到联通两地市场的跨境电商,中国标准已成为对非援助的“硬支撑”、共建“一带一路”的“标配”。
  标准院副院长李治平介绍,为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积极筹建中非标准化合作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得到非洲联盟委员会、非洲标准化组织及非洲各国的广泛支持,标志着中非标准化合作迈入一个崭新阶段。
  在博览会期间举办的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中非产业协同发展合作交流会上,标准院国际合作部主任张彦详细介绍了中非中心的成立背景、运行模式、主要任务等,表示将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与非方有关机构签署的合作文件框架下,与非方有关机构共建中非标准信息平台,开展人员交流、示范项目等系列合作,共同推动中非中心建设,期待中非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共促中非规则标准“软联通”,支撑中非经贸高质量发展。

一码联通中非市场,数据互联破解发展之困
  “平台数据来源可靠吗?能覆盖到什么程度?”“有费用吗?”编码中心展位前,尼日利亚电商代表Ceita、安哥拉投资银行的Jorge Silva等外宾接连发问,工作人员丁一、陈昱熹耐心解答。
  他们关注的焦点正是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编码中心国际数据合作室主任谢小鸥介绍,平台依托我国覆盖超2.2亿种商品、联通全球6.6亿种商品的庞大数据库,同步上线出口非洲产品信息。中国和非洲用户通过商品条码,即可免费查询商品详情。
  这一举措,旨在破解中非长期以来因缺乏可信数字化环境所导致的贸易困境。
  “中国连续16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之位,但贸易数字化短板制约了效率。”谢小鸥指出痛点。一直以来,中国输非产品缺乏有效验证,导致在非洲市场流通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而非洲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缺乏数字化互认环境。平台的诞生,旨在用国际标准建立数字化识别规则,实现双向可信验证——既保障非洲输华产品的“身份真实”,又支持中国输非产品的“信息共享”,更好地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合法权益。

倾听心声对接需求,共谋中非合作发展之计
  博览会前夕,标准院连续在中国北京、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摩洛哥拉巴特召开3场在非投资企业标准化需求对接会。
  中土集团埃塞俄比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庆勇坦言:“在埃塞俄比亚实施百余个项目后,我们深感当地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因此希望推动中国和埃塞俄比亚标准互认,进一步深化中国标准转化应用。”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副总裁张世琪同样呼吁:“摩洛哥缺乏铝制汽车零部件标准及检测能力,急需中国和摩洛哥联合制定标准、共建实验室。”30余家企业的心声汇入需求清单,待中非双方合作落实。
  合作的热度在物品编码领域同样升腾。南非物品编码组织(GS1南非)CEO Zinhle Tyikwe和肯尼亚物品编码组织(GS1肯尼亚)CEO Peter Otieno到访编码中心,与其签署合作备忘录,共推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建设。双方商定,依托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率先在食品、药品、酒类、电子产品等重点消费品领域建立双向验证机制,并探讨拓展至农产品追溯、医疗器械监管、跨境电商领域。“借南非G20峰会契机,我们将积极展示平台成果,提升中非数字化合作全球影响力。”Tyikwe女士满怀期待。
  中非携手,万里同风。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在与南非和肯尼亚物品编码组织签署协议时表示,中非双方将在平台建设、数据交互验证、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深入贯彻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积极落实“中非质量提升计划”,实现中非产品身份互认、数据可信、流通顺畅,为进一步促进中非贸易往来创造更大价值。

□本报记者 陈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