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10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17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2025年“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为中小企业纾困赋能。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清单,从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到信用指数编制与应用,再到大数据监测分析与涉企违规收费整治——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最后一公里”执行者坚实支撑的关键作用。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不仅是政策执行终端,更是感知企业冷暖的灵敏“传感器”和改革创新的“探针”。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深化,其核心战场在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的办事窗口。文件上简化的流程能否真正转化为企业的“少跑腿”?改革承诺的便捷是否在基层服务中“一等子插到底”?这需要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打破数据壁垒,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贴心服务。当经营主体在窗口体验到注册登记、许可变更等事项的便捷高效,当“一件事一次办”从口号化为经营主体手中实实在在的审批结果,改革才能真正释放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强劲效能。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作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最终践行者,其服务质效直接决定了改革成果的成色与经营主体的真实获得感。
企业信用指数的生命在于应用。基层市场监管部门身处一线,对企业信用状况与区域经济生态有最直观把握,是拓展指数应用场景的天然“试验田”。指数编制发布后,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应主动将指数融入日常监管与服务:对信用良好企业推行“无事不扰”的柔性监管,依据指数动态优化“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比例和频次,探索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融资信贷等领域推动信用评价结果的社会化应用。信用指数唯有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活化”,真正成为企业拓展市场的“通行证”与获取便利的“信用证”,其公信力与影响力才能深入人心。
基层作为市场监管数据采集的源头,是确保大数据分析精准可靠的第一道关口。日常监管、投诉举报、执法检查中积累的海量信息,只有基层实现规范录入、有效归集与初步校核,上层的大数据监测分析才能获得坚实根基。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不仅应确保数据“源头活水”的真实准确,更需具备“慧眼识珠”的能力——从繁复庞杂的基层信用监管数据中敏锐捕捉苗头性、趋势性问题。
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的锋芒,直指基层执法的“最后一米”。结构性降费减负政策能否穿透阻碍抵达企业,关键在于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是否敢于动真碰硬。基层执法队伍须练就“火眼金睛”,聚焦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公用事业、行政审批等领域,深挖细查各类隐蔽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同时积极畅通企业投诉举报渠道,对反映集中的收费问题快速响应、严查快办。唯有基层利剑出鞘,斩断伸向企业的“违规收费”之手,才能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让政策阳光普照市场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在“一起益企”这场服务中小企业的协同行动中,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绝非被动执行者,而是政策落地生根的“关键根系”、感知企业痛点的“灵敏末梢”与改革创新的“活力源泉”。让基层市场监管力量在“一起益企”行动中充分发挥作用,让每一位基层市场监管者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实柱石——中小企业活力迸发的未来,正系于此。
□杜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