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11
中国专家团成员在“田间课堂”传授万寿菊花苞成熟与采摘标准。
6月27日,位于非洲中南部的赞比亚天气晴朗,温度适宜。
8时40分,卡塔尔航空QR1455班机准时落地赞比亚卢萨卡国际机场。舱门打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农业食品标准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燕艳华、初侨和助理研究员胡良兵走下舷梯,正式开启为期11天的中国—赞比亚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区项目第二期对赞农业标准化技术援助之行。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市场监管总局提出的“中非质量提升计划”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成为峰会重要成果。“中非质量提升计划”提出,“建设10万亩中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由中国选取赞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重点非洲国家,针对当地玉米、小麦、辣椒、万寿菊等大宗粮食及经济作物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应用,引导当地农业标准化生产。
此次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农业食品标准化研究所专家团队的赞比亚之行,正是市场监管总局推进“中非质量提升计划”、落实“建设10万亩中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的重要举措。
交流研讨,因地制宜优化标准体系
“建议根据农场生产情况,定期更新标准的技术内容。”
“农场人员管理相对复杂,亟须制定一项标准来详细规范员工的入职、离职、请假等事项。”
……
6月27日至7月7日,在先后举办的6场标准体系讨论会上,赞比亚奇邦博农场和锡纳宗圭农场负责人、种植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与中国专家团队围绕中方起草的标准体系充分讨论,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修改建议。
燕艳华介绍,中国—赞比亚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区项目于2024年10月正式落地。截至目前,项目组重点围绕辣椒、万寿菊、小麦、玉米4种农作物及农场管理与服务领域,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良好操作手册研制等工作。
“现阶段,我们已经构建了涵盖产地环境、土地开垦与平整、良种繁育、栽培与田间管理、采收、包装与储运等关键领域8个子体系150余项标准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初侨说,“此次来赞比亚举办系列研讨会,正是为了让标准体系更好地结合奇邦博农场与锡纳宗圭农场生产实际和种植经验,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升标准体系在农场生产管理方面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预计今年9月,相关标准体系正式发布。”
7月3日,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赞比亚农场负责人刘凤海表示:“作物种植与采收、农药化肥使用等都需要标准,只有统一标准,我们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但是,非洲本地农业生产技术相对不高,标准化更是极少应用。非常感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农业食品标准化研究所专家团队不远万里来到赞比亚给我们提供标准化指导。可以说,种子是我们种下的希望,标准就是希望实现所必需的养分。我们将持续增强标准化意识,争取让每一名员工学到标准化知识、用到标准化技术、得到标准化实惠。”
培训指导,实地讲授标准操作要点
7月1日上午,奇邦博农场,赞籍工人在田间地头忙碌,处处生机盎然。
燕艳华手拿卷尺,来到万寿菊种植区,指导工人开展万寿菊移栽工作。通过实地测量,他详细告知农场种植工人万寿菊种植的最佳行距、株距与株深,加深赞籍工人对万寿菊移栽工作技术要点的理解。
“手把手”指导的画面,还出现在锡纳宗圭农场。锡纳宗圭农场占地面积5万亩,主要种植辣椒和玉米,每天约有1000人参与耕作,高峰期有3000多人同时劳动。受连降暴雨影响,农场今年播种的辣椒苗有近三分之一被损毁。
7月3日,中国专家团队到达锡纳宗圭农场时,赞籍种植工人正在紧急补种辣椒苗。专家们走进田间,细致观察种植工人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手册,执行定植深度、水肥管理等要求。
“中国专家教的标准化种植方法太实用了!我们以前种辣椒苗很随意,现在知道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操作,能让苗长得更壮、辣椒长得更大。以后,我们的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出色、更高效!”锡纳宗圭农场种植主管Clement Mubita由衷赞叹。
除田间指导外,中国专家团队还为500余名农场管理人员和种植工人举办标准化栽培培训讲座。专家们围绕小麦、玉米、辣椒和万寿菊4种作物,系统讲授不同种植环节的关键技术要点,并为学员发放《辣椒标准化种植良好操作手册》《万寿菊标准化种植良好操作手册》等,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标准技术要点一目了然。
锡纳宗圭农场种植主管Adrian Nkloola兴奋地说:“这次培训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在农场使用标准化技术。中国专家带来的标准化操作手册非常实用,帮助我清晰地懂得辣椒等作物的生产技术要点。通过使用手册,我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劳动。”
知识竞赛,推进标准知识有效传播
7月4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标准化知识竞赛在奇邦博农场会议室里有序进行。
“最佳播种时间是什么时候?”
“移栽苗的高度应该是多少?”
“花梗应该采摘多长?”
“雨季来临应注意哪些事项?”
……
围绕农作物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知识要点,竞赛设置35道考题,以笔试方式进行。50余名农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种植工人积极参赛。
胡良兵介绍,组织此次竞赛旨在以趣味化方式增进大家对农业标准化知识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和运用农业标准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竞赛共产生一等奖5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30余名。
“原来,同样的种子,是否按标准种下去,收成能差这么多!”奇邦博农场种植工人Miti Chalema在参加标准化知识竞赛后兴奋地说。
两天后,另一场标准化知识竞赛在锡纳宗圭农场如期举行。参加竞赛的农场种植工人同样表示获益匪浅:“知识竞赛让我们明白,标准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关乎每一粒种子的成长和收成。”
从标准讨论会的交流碰撞到讲座与田间的业务培训,再到知识竞赛的知识传播,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农业食品标准化研究所的专家在奇邦博农场与锡纳宗圭农场播下“标准”的种子。“随着‘中非质量提升计划’深入推进,这些蕴含中国农业标准化实践经验的种子必将在赞比亚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友谊之花,结出共赢之果。”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农业食品标准化研究所所长云振宇表示。
□本报记者 邵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