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15
食品安全本质上是对风险的防控。本文以山东省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为例,探索构建风险问题收集研判机制、闭环处置机制、预防管控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等风险防控体系,推动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确保把精准防控风险压实到“最小工作单元”。
风险防控存在的不足
风险问题发现方面。一是主动收集风险线索手段不足、精准度不够。主动出击收集风险线索的渠道较少,日常监管、执法办案、舆情监测、投诉举报等,本质上属于事后问题线索,风险问题查摆存在滞后性。二是抽检监测问题导向性有待加强。一方面,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受财政资金影响,食品抽检进度不均衡;另一方面,监督抽检往往偏向于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等样品集中的场所,对偏远地区的小作坊、小餐饮店、食品摊点等覆盖不足。三是分析研判深度不足。风险会商大多是市级以上监管部门等“圈内人员”出谋划策,协会代表、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及基层监管人员参与少,进一步造成监管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信息壁垒。此外,对数据的分析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数据分析时效性不强或分析不够全面,指导效果不佳。
风险问题处置方面。一是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有的处置措施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局部“症状”得到缓解,而整体状况没有实质性转变。二是注重浅表而忽视本质。虽然对一些风险问题的成因已经把握,也采取措施解决了“易爆点”,但形成风险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未能解决,导致问题反复出现。以畜禽肉为例,在部分小规模餐饮店、农村集贸市场等经营场所,仍存在冷冻肉制品、熟食制品原料缺少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的情况。三是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虽然排查的风险问题被纳入台账,但对整治效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问题销号后是否反弹,也缺少“回头看”等跟踪手段,没有将相关风险问题纳入后续检查计划、抽检计划。
风险问题防控方面。一是日常监管力度不够。日常监管发现的问题多数集中在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卫生、进货查验等方面,对深层次问题发现较少。二是部门联动措施不力。有的工作涉及多部门、多环节,需要形成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的举措。三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风险管控机制,存在同质化、模板化问题。
应急处置方面。对网络舆情的认识还不充分,在摸清舆情传播规律、积极回应、主动引导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一)建立风险收集研判机制。主动征集风险问题线索。充分利用“食安帮扶行动”,通过进企业、联系行业协会等形式,主动收集风险问题;大力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吹哨人”制度,明确“吹哨人”的信息举报和接收渠道,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人员主动举报违法违规行为,推动解决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和风险隐患难发现等问题。
发挥抽检的靶向性作用。合理安排抽检种类和项目,突出问题导向,根据抽样地区和业态适当调整检验项目和抽样数量,提高对农村地区和“三小”行业的抽检覆盖率;提升数据归集分析能力,以抽检数据为基础,融合日常监管、执法办案、投诉举报、舆情监测等数据,深入挖掘各类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
挖掘会商深度。监管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常态化联系,特别是在风险防控措施的制订上,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意见,进一步消除监管部门和产业相关方的信息差,提升处置措施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创新风险会商方式,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片区协作等形式,在风险问题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会商,将会议开到地头、车间,让会商更接地气。
(二)建立闭环处置机制。精准防控风险。针对群众反映问题较为集中、抽检不合格率较高、消费者投诉问题较多的重点食品和区域,实行“一品一策”“一域一策”,明确风险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采取专项整治、帮扶指导等措施,精准防控风险。
健全处置机制。科学划分风险问题等级,明确3个月至1年的处置期限;对排查的风险,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对区域性问题进行预警;建立风险问题处置台账,定期调度风险处置情况,对已整改完成的风险,特别是问题突出的地区、企业等,采取暗访检查、飞行检查、专项监督抽检等形式进行“回头看”;将研判发现的问题作为日常监管和抽检重点,持续巩固整改成果。
(三)建立预防管控机制。建立穿透式监管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各类监管工具和手段,贯穿食品产业全链条、全环节、全要素,从上下游、不同环节追根溯源,对问题食品进行溯源查处,深挖原因,并制订防范措施。
加强部门协作联动。推动相关部门落实好季度联席会议(风险会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行刑衔接机制、不合格食用农产品信息通报和查处反馈机制等工作制度;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进追溯系统建设。
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将食品安全列入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议题,或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市县两级政府每年将一到两项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配备与生产经营情况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用好监督抽考这一重要抓手,倒逼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提升法规知识水平,有效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常态化风险排查防控机制。
(四)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值班和信息报送。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应急值班体系,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明确信息直报情形,要求各市和省食药安办成员单位在获悉食品安全事故和重大舆情事件后,第一时间报告省食药安办。
妥善处置舆情事件。建立重大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协调联络机制,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报告模板;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库,收集食品监管领域突发事件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积累,逐步探索开展舆情规律和风险趋势研究,形成规范化、可复制的舆情应对处置指南;统筹运用“三书一函”,及时进行提醒敦促、责令整改、责任约谈、挂牌督办,推动各项措施执行有力、高效落实。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食品协调处 张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