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让质量与创新“共舞”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16

  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天科技集团作为中国高端制造的领军企业,构建“质量前移、严实精细、双轮驱动”的特色质量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中天科技首席质量官徐亚琴,解码其如何描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质量、技术与人才的“齿轮式咬合”
  步入中天科技江苏南通基地,智能化生产活力跃然眼前。AI视觉检测系统如火眼金睛,精准扫描线缆瑕疵;激光检测系统似严谨卫士,瞬时捕捉电气性能波动;智能超声波检测系统则如技艺工匠般洞察内部缺陷;数字孪生平台作为“智慧大脑”,实时优化工艺、模拟生产全流程。在全球创新协同中心内,各国专家借助多元技术碰撞前沿思想、攻克核心难题,质量与创新正合力驱动行业迈向新征程。这些生动场景,正是中天科技“质量筑基、创新领航”战略的鲜活注脚。
  “质量管控是企业的生命线,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引擎,而人才培育则是驱动二者的精密齿轮。”徐亚琴强调,企业创新打造“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并立足实际问题组建跨部门质量创新小组,合力破解质量瓶颈,推动技术突破。
  以特高压电缆研发为例,中天科技依托基于APQP的“质量七阀”设计开发保证模式,质量部门协同研发团队引入先进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创新工艺路径,实现产品性能全方位跃升,将行业前沿需求转化为可量化技术指标,助推产品通过国际权威认证,为中天科技抢占特高压电缆市场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一协同机制背后,是多部门质量创新小组的深度实践。”徐亚琴介绍,中天科技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等多元激励机制,对技术突破骨干给予专利分红激励。近三年,员工提出质量改进建议逾7万条,累计创造效益约1.2亿元。

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质量护航”
  在制造业,“创新风险”与“质量稳定”常被视为矛盾命题。中天科技通过构建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与科学评估体系,在二者间找到精妙平衡点。
  2024年,企业某新型材料研发遭遇瓶颈:因材料特性复杂,多次实验未达预期性能,良品率不足80%。质量部门迅即联合研发团队组建攻关组,引入尖端材料分析设备与模拟软件,对微观结构及工艺过程进行仿真优化。经反复试验调整,最终将良品率提升至95%以上,实现产品成功量产,为公司开辟全新市场领域。
  技术试错是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必然过程。“我们建立的风险分级机制为研发划定了容错边界,既鼓励突破又严控风险。”徐亚琴指出,这种“质量前置”思维在“双碳”新赛道尤为关键。如在高效光伏电站、先进储能系统等产品研发中,前置质量管控至关重要。
  “在中天科技,首席质量官深度参与战略规划,通过质量成本分析驱动产品结构调整,以数据支撑决策,实现从‘质量控制’向‘质量经营’的跨越。”徐亚琴表示。

锻造“质量+”复合型军团
  质量提升同样倚重智力支撑。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在市场竞争大海中航行的巨轮,行稳致远需依托质量管理、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要素,持续赋能“动力引擎”。
  2021年,南通在全国首创首席质量官学院,为质量人才培养与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强力支撑。目前,该学院已举办12期培训,2182人参训。越来越多的质量人才活跃于企业提质增效、产业创新前沿,累计主导实施质量改进项目580个,助企降本约1亿元、增收约6亿元,为产业强链补链注入强劲动能。
  在此基础上,中天科技依托学院打造“理论培训—项目实战—跨国交流”三维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涵盖质量管理、技术创新、行业标准等领域的丰富培训课程与学习资源,着力培养既精通技术又通晓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印度、巴西等海外基地的本土化需求,质量团队如何培养跨文化技术人才?徐亚琴介绍,中天科技基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特点,选派优秀技术人才赴海外基地交流锻炼,并建立完善的沟通协作机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项目管理软件等信息化平台,中天科技实现海外质量人才与中国总部的实时联动与项目协同。
  “以巴西基地某产品质量改进项目为例,当地团队提出产品外观与包装优化方案,中国总部技术专家则聚焦性能提升与工艺优化,双向协作使产品本土适配度提升30%,显著增强了中天科技在巴西市场的竞争力。”徐亚琴说。
  在全球制造业加速转型的浪潮中,“质量人”不仅是产品质量的守护者,更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与战略落地的价值创造者。南通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局将持续深化服务,助力企业培育更多优质首席质量官,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本报记者 祝 富 通讯员 俞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