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绘就边疆民族地区食安共治壮美画卷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18

“八桂食安”女民兵护卫队志愿者进校园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活动。|  “八桂食安”志愿服务队进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志愿活动。|  “八桂食安”志愿服务山歌队在2024年市场监管十大新闻发布点评暨第六届全国市场监管三微大“晒”颁奖仪式上作成果展演。|  “八桂食安”志愿者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  “八桂食安”志愿服务队在侗族“长桌宴”上宣传制止餐饮浪费。|  百色市田阳区“桂姐姐”进校园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  “八桂食安”志愿者进校园开展食品安全及“你点我检”科普宣传。|  防城港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现场,副市长禤东为“八桂食安”外卖骑手志愿者服务队授旗。|  “八桂食安”志愿者在农贸市场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以制度化筑基、品牌化聚力、智慧化赋能,创新打造“八桂食安”志愿服务新模式,组建自治区、市、县(区、市)、乡(镇)四级服务队771支,汇聚志愿者1.32万名。
  2024年8月至2025年6月底,全自治区开展“八桂食安”志愿服务“六进”活动2800余场,惠及群众300余万人次,排查整改隐患4168个,推动全自治区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2024年首次实现食品安全全年“零事故”,绘就了边疆民族地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壮美画卷。

制度夯基 四级联动织密共治网络
  顶层设计立柱架梁。广西印发出台《“八桂食安”志愿服务规范化工作指南》《“八桂食安”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等7项制度,构建“自治区统筹、市级调度、县级落地、乡级扎根”的四级联动体系,以各级食药安办为枢纽,联动妇联、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组建“桂姐姐”“山歌传唱”“外卖骑手”等7类“八桂食安”志愿服务特色队伍,聚焦校园食品、餐饮外卖、流动摊贩等重点领域,依托14项行动、12类关键措施、3项保障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贵港市将“八桂食安”与网格化相融合,推动825名志愿者嵌入基层食安治理网格。
  信息平台提升效能。依托“桂志愿”云平台,广西实现了“八桂食安”志愿者注册、项目发布、时长记录、服务评价等信息“一网统管”,并创新“AI+食安”智能辅助系统,实时解答食品安全业务咨询、发布风险预警等。梧州市试点“志愿巡查手账”模式,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如实记录问题线索,为市场开办方、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提供整改参考和依据,推动农贸市场问题整改时长缩短50%,缺斤短两投诉量下降70%。
  激励体系激发动能。广西探索推行“星级评定+积分兑换”双激励模式,联合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推出优先派单、差评抵扣等激励举措,多举措提高外卖骑手志愿者的积极性和荣誉感。防城港市试行《骑手食品安全问题线索反映激励制度》,实施“精准积分+多元奖励”,84名“国门骑手”通过“随手拍”上报线索413条,持续探索推进奖励兑换机制。

品牌引领 多元场景打造特色名片
  山歌悠扬,唱响食安强音。广西深挖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山歌志愿队唱山歌、敲铜鼓、吹芦笙,创作《制止浪费小歌谣》等食品安全主题山歌40余首,唱响文明新风。河池市组建“歌圩志愿队”,在“三月三”等民族传统歌圩,组织歌王、山歌爱好者将食品安全知识融入歌词创作并传唱,宣传覆盖群众5万人次;柳州市“村(社区)‘两委’班子+百家宴厨娘”组成“八桂食安”志愿服务队,将食品安全常识融入侗族群众朗朗上口的侗歌中,在侗族“百家宴”上进行琵琶弹唱,走村串寨向村民传唱宣讲。
  节庆赋能,激活文化基因。广西巧借民族节庆开展场景化宣教,在12个世居民族聚居区创新推广食品安全“一域一策”。百色市精心编排融合方言韵律、铜鼓节奏的食品安全主题快板节目,依托本地壮剧团与单位志愿服务队,在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等地方特色浓郁的重大民俗节庆活动中,开展“民俗歌圩节庆+‘八桂食安’科普宣教”志愿服务活动,实现“节庆流量”变“共治增量”。金秀瑶族自治县在瑶族盘王节将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编入黄泥鼓词,实现“节庆搭台、食安入心”。龙州县春龙节创新“簸箕宴+反浪费”模式,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入场短信等形式,同步宣传簸箕宴和节约理念,有效遏制食品浪费现象。此外,融水苗族自治县在苗寨坡会上演食品安全芦笙舞,三江侗族自治县在侗乡多耶节传唱食品安全责任山歌等。
  因地制宜,筑牢食安防线。在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与自治区妇联的联合推动和积极号召下,全自治区770名“桂姐姐”志愿者风雨兼程,在学校食堂、农贸市场、美食街和特色食品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托起抽检合格率攀升曲线。北海市持续擦亮“市场监管蓝+女民兵红”红色志愿服务品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八桂食安”女民兵护卫队,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六进”活动和巡查检查,并以地角女民兵连史馆为宣传阵地,将食品安全知识汇编成好听易懂的三句半、咸水歌,让食品安全知识融入日常、深入人心。贺州市探索打造“红色驿站”服务品牌,在黄姚古镇等景区设立12个驿站,招募党员志愿者开展食品安全日常巡查,保障游客“舌尖上的安全”。梧州市在苍梧县六堡镇开设“红领巾茶园”快检小课堂,向学生演示茶叶重金属快速筛查流程,让食品安全意识从娃娃阶段扎根生长。

智慧赋能 数字添翼推动治理升级
  AI机器人服务“破圈”。北海市投放食品安全智能机器人“抱抱”,在银滩景区提供食品安全咨询服务75万人次;在学校和酒店上线“八桂食安”AI机器人志愿者“大白”和“小豹”,后台接入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大语言模型,实现食品安全知识人机语音交互、“互联网+明厨亮灶”一键直达显示、投诉举报快速处置等功能。
  云平台激活“末梢神经”。广西创新“群众点单—志愿派单—部门接单”闭环,开发建设“桂食安”微信小程序等智慧平台,让群众反馈的食品安全隐患直达监管部门。今年以来,引导公众参与“你点我检”问卷调查12.94万份,精准抽检肉制品、乳制品、速冻食品等重点食品3.2万批次。南宁市“周周有料到——餐饮安全你我同查”直播吸引200万人次围观网红餐厅后厨,推动行业规范和问题整改。河池市宜州区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云上歌圩”直播间,壮族歌王线上教学食品安全山歌,吸引粉丝5000多人。北海市运用大数据规划志愿巡查路线,农贸市场“6+N”巡查效率大幅提升。

全域共治 多方聚力谱写食安新篇
  校园食安“阳光行动”。全自治区98支“桂姐姐”志愿服务队守护校园食品安全,推动“三无三有”(无水、无害、无味,有监管和服务、有安全和营养、有保障和认证)食品安全体系全面落地。河池市创新建立“食品安全副校长”制度,市、县两级市场监管、卫生健康部门业务骨干驻校指导,推动全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培训考核覆盖率、实施色标管理率、《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建立率、“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修订完善率均达100%。
  骑手哨兵全程监督。全自治区2780名外卖骑手化身“食安监督员”,直击“幽灵外卖”,协助开展网络餐饮平台整治专项行动。全自治区下线存在问题商户2444家,推广普及“食安封签”,累计投放2700万张,阻断配送污染风险。防城港市组建“国门骑手”食品安全外卖监督队伍,设计使用中越双语“光盘行动”“点餐提示卡”等宣传物料,营造“边疆舌尖文明”新风尚。
  多方联动共促发展。梧州市组建六堡茶“茶乡食安志愿服务队”,协助苍梧县1.2万亩“智慧茶园”部署物联网监测设备,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土壤情况与茶叶生长状态,2024年以来共预警农残风险5批次。来宾市糖业协会“八桂食安”志愿者发挥桥梁作用,协助组织32家重点制糖企业签订《行业自律公约》,约定价格区间与市场规范,遏制低价恶性竞争,推动蔗糖产业蓬勃发展,产业产值近150亿元。

□本报记者 孔国俊 通讯员 刘玉曼 邓卓凯/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