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3
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高尚镇的乡村小卖部和街头铺面里,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的身影格外忙碌。他们仔细翻看货架上的食品包装,核对标签信息,排查清理农村食品市场安全隐患。据悉,为守护农村消费者“舌尖安全”,兴安县市场监管局在该镇全面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
紧盯小店小铺,严查“过期”“三无”顽疾。行动中,该局将监管触角深入农村腹地,重点锁定乡村街头小店和杂货铺。执法人员紧盯三类突出的食品安全隐患:过期食品“赖”在货架;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的“三无”产品鱼目混珠;散装食品标签标识不清不楚,让消费者无从辨别等与村民日常餐桌息息相关的“痛点”,进行全面排查整治。
源头堵漏,小店进货“立规矩”。检查中发现,高尚镇部分小店进货索证索票不到位、无法追溯食品来源等“糊涂账”问题突出,执法人员当场开出“整改令”,要求商家限期建立规范台账,严格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确保每件商品“来路清白”。同时明确规定,经营者必须定期自查货架,及时清理超过保质期和变质食品,让问题食品“无处藏身”。
执法普法并行,提升安全意识。在排查整治过程中,执法人员同步进行食品安全宣讲,向店主和村民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如何识别问题食品、选购注意事项等实用知识,提高村民食品安全意识。“以前总以为我们这些小店没人管,没啥食品安全意识。”一位边远山村的杂货铺老板坦言,“今天通过执法人员的宣传,我才知道进货需索要票证,而且票证还要保存两年哩!”
另一位年过六旬的店老板不好意思地说:“我的店里有老鼠,就在店里养了猫,听了宣讲才知道在食品销售区是不允许养动物的。以后我会严格按照执法人员讲的要求去做,毕竟来我店买东西的都是亲朋好友。”
“一包零食、一瓶酱油、一包食盐,直接关系乡亲们的健康。让农村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是头等大事,此类整治绝非‘一阵风’。”兴安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局将持续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坚决守护好乡村“舌尖上的安全线”。
□袁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