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从“体检”到“复诊”筑牢安全防线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24

  “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每个环节都有了更清晰的质量把控标准,多亏了市场监管部门的‘专家问诊’,帮我们解决了多年的工艺难题。”近日,山东省威海市一家建筑保温材料生产企业经理郑志伟对前来复查的市场监管人员说道。这是威海市市场监管局推行“诊疗式”监管模式,赋能企业质量提升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威海市市场监管局以“诊疗式”监管为创新抓手,构建起精准预警、靶向监管、复查提升的全流程闭环体系,通过“对症下药”的监管实践,为产品质量安全装上安全阀,探索出一条长效治理新路径。
  “质量问题就像人生病,早发现、早预防才能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威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丁艳介绍,该局将医疗领域的“体检”理念引入质量监管,组建了由执法人员、检测机构专家、公职律师等组成的跨领域专家团队,深入企业“把脉问诊”。
  在威海市博康特企业的生产车间,专家团队一边查看生产记录,一边与技术人员交流,从原料配比到生产工艺,细致排查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以此为试点研发的追溯码,如今已在全市8家建筑保温材料生产企业推广,实现了产品全链条追溯。截至目前,这样的“问诊”已开展21次,帮扶企业15家,解决质量难题27个。
  除了“上门问诊”,威海市市场监管局还建立了“风险扫描”机制,依托省产品质量监管系统,对生产销售单位进行全面分析,对低风险主体实施“无事不扰”,对高风险企业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建立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该局采集60余项指标为企业风险状况赋分定级,目前已排查高风险企业678家,排除问题隐患56个。
  “这批产品的耐温性能可能不达标,建议重点抽检。”在一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抽样人员凭借专业技术提出建议,执法人员随即调整检查重点——这是威海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抽”查”同频机制的日常场景。
  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与监管经验,结合抽样人员的专业技术,让抽检样品最大程度反映企业实际质量状况。针对高度疑似不合格产品,该局还建立“科院联动”机制开展应急抽查,提升问题发现率。截至目前,全系统抽查1736批次产品,不合格率5.18%,实现了“抽”的精准性与“查”的全面性深度融合。
  “复查结果合格,相关整改措施已落实到位,可以销号。”在威海市某建材企业,市场监管人员对照整改清单完成最后一项检查。这得益于威海市市场监管局建立的“十书两档”制度,通过梳理不合格后处理全链条工作程序,编制优化十类文书,建立电子台账和纸质档案,确保企业复查整改到位。
  今年以来,该局处置省抽不合格产品4批次、市抽不合格产品27批次,立案率、后处置率均达100%,连续3年在全省产品质量监管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在韩乐坊商圈等“网红”打卡地,威海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区块治理模式,通过约谈警示、以案说法等方式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累计培训相关人员500余人次,约谈单位412家。同时,在电动自行车、建筑材料等领域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从“体检”“治疗”到“复诊”,威海市市场监管局以“诊疗式”监管的全流程闭环,让产品质量监管既有精度又有温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也为群众筑牢了产品安全防线。

□刘 玻 刘 沙 许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