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以毫米级精度守护汽车安全生命线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24

  清晨七点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的晨雾还未散尽,张博已经戴着白手套,俯身查看一台刚下线的探岳SUV的引擎盖缝隙。他手中的塞尺精准卡在0.3毫米的刻度,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这里差了0.05毫米,调。”这个在旁人看来几乎可以忽略的误差,在他眼中却是不可逾越的质量红线。作为一汽大众质量保证总监,张博和他的团队如同汽车工业的“守门人”,用20年的坚守诠释着“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深层含义。

从质检员到“质量哲学家”:藏在细节里的工业密码
  “很多人觉得质量就是不漏水、不异响,这太浅了。”在明亮的质量监控中心,张博指着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说。屏幕上,来自568台在线检测设备的实时数据正以每秒300组的速度更新,红色警报一旦亮起,意味着某道工序出现了超出标准差的波动。这个被称为“质量神经中枢”的控制室,是张博团队历时3年打造的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
  2005年刚入职时,张博是总装车间的一名质检员,每天拿着游标卡尺重复测量几十个关键点。“那时全靠人眼和经验,就像用算盘做精密计算。”他笑着回忆,有次发现某批次车门密封条安装角度偏差1度,生产线认为不影响使用,他却坚持返工。“客户可能看不到1度的偏差,但3年后密封条老化速度会加快30%,这就是质量的预见性。”他说。
  这种“吹毛求疵”的态度让他逐渐从质检员成长为质量工程师。2013年,他主导建立了“奥迪特评审体系”,将整车质量标准细化为1842个检测项,小到一个按钮的阻尼感,大到车身焊接强度,都有可量化的指标。“我们现在用的光学测量仪,精度能达到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张博指着一台正在工作的蓝光扫描仪说,设备对车身进行360度扫描后,三维模型上的每个红点都代表一处需要修正的偏差。
  冲压车间质检员王琳是张博的得意门生。“张总监教我们的第一节课,是盯着一块钢板看3个小时。”王琳说,那节课让她明白,合格的质检员要能看出钢板表面0.1毫米的划痕。“他说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是设计出来、制造出来的,我们的工作是让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个环节。”王琳说。如今,这个团队里有12名“金眼睛”质检员,能仅凭听觉判断发动机异响的来源,准确率高达98%。

速度与质量的博弈:找到平衡的艺术
  2020年,一汽大众面临着复工复产和质量管控的双重压力。当时某款新车型即将上市,供应链中断导致部分零部件需要更换供应商,新配件的检测数据始终在合格线边缘波动。“生产线催着要产能,销售端等着新车上市,压力像两座山。”张博说。他的办公室彻夜亮着灯,他带领团队做了200多次对比试验,最终在保持核心参数不变的前提下,优化了3个检测指标,既保证了质量又没耽误上市时间。
  这种平衡的智慧,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电动车的质量维度变了,除了传统的机械性能,还要考虑电池安全、软件稳定性。”张博指着电池包检测工位说,这里的穿刺试验能模拟电池被尖锐物体刺穿的极端情况。“我们要求电池包在穿刺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这个标准比国家要求高了2分钟。”他说。多出来的这120秒,背后是47次改进方案和1200小时的验证试验。
  质量管控的升级战也在智能化车间悄然打响。在焊装车间,500多台机器人有序作业,它们的焊接参数实时上传到云端质量数据库。“以前是事后检测,现在是过程预防。”张博说。他调出一组数据,去年车间的焊接缺陷率同比下降了42%。
  技术再先进,也离不开人的判断。张博有个坚持了10年的习惯:每周四下午到售后车间“蹲点”。“客户的抱怨是最好的质量情报。”他说。他记得有位车主反映冬天方向盘转动有轻微异响,技术部门认为是正常现象,他却带领团队在零下25度的环境舱里反复测试,最终发现是转向柱某个轴承的润滑脂在低温下性能变化。“解决一个小问题,可能避免上万个客户的不满。”他说。

从制造到“智造”:质量基因的传承与进化
  在一汽大众的质量文化馆里,陈列着两件特殊的展品:一件是2007年张博手写的检测笔记,泛黄的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数字;另一件是2023年的AR智能检测眼镜,戴上它能实时显示零件的三维检测数据。“工具在变,但对质量的敬畏之心没变。”张博说,这是他从老厂长那里学到的道理。
  这种敬畏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上。质量保证部有个“质量学徒制”,每个新人都要跟着老师傅学满18个月,张博带过17个徒弟。“现在的年轻人懂数字化、会用新工具,但我更希望他们继承手感。”他说。张博所说的手感,是指对质量的直觉判断,是在无数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面向未来,张博正带领团队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一辆车从设计到报废,每个阶段都有质量控制点。”他举例说,通过车联网数据,能监测到车辆在使用中的异常状况,提前提醒车主检修。去年基于大数据分析,他们发现某批次车型的刹车片磨损速度略快,主动为车主免费更换,赢得了98%的满意度。
  傍晚,夕阳透过总装车间的玻璃窗,给正在下线的汽车镀上一层金边。张博站在生产线末端,看着每辆车经过最后的“质量门”——那里有32台高清相机和16个传感器做最后检测。“每天有8000多辆汽车从这里驶向全国,每辆车都带着我们的承诺。”他的声音里带着自豪,“质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永不停歇的追求,就像这生产线,永远向着下一个更高的标准前进。”
  从毫米级的精度控制到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守护,张博和他的团队用专业与坚守,在汽车工业的浪潮中写下了属于中国品牌的质量注脚。这种注脚里,既有对传统的敬畏,更有对创新的渴望。

□本报记者 吴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