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公党建 > 

营收增长成本下降市场拓展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24

  小微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是稳增长、促创新、保就业的关键支撑。然而,规模小、基础弱、管理粗放等短板长期制约其发展潜力。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自2020年起,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发起“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以质量认证为引擎,系统性破解小微企业质量管理痛点,为其注入内生动力。
  2024年,提升行动迈入深化之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区域特色与产业需求,在政策协同、精准帮扶与区域联动上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据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4月通报,全国累计出台激励政策1636项,提供“认证贷”等金融信贷支持608.5亿元;468家认证机构精准帮扶5.4万余家小微企业,为64.9万家企业免费培训192.5万人次;参与提升行动的企业年度营收平均增长9.7%,利润率提升8.0%,质量成本下降5.8%。这串数字背后,是一场覆盖全国、深入肌理的“质量革命”。

强基固本:构建协同高效的政策生态体系
  小微企业的质量提升需凝聚多方合力,构建坚实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2024年,提升行动在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上实现关键突破,为行动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协同释放“组合拳”效能。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8部门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的通知》,整合政策、技术、管理资源,形成多维扶持网络。同时,出台《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行动方案(2024-2026年)》《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明确11项重点任务和4个专项行动,将提升行动深度融入中央质量考核与营商环境优化大局。地方层面,协同更为深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委金融办等部门印发专项通知;江苏、湖北、四川等19个省份推动“认证+金融”联动,为小微企业提供低门槛信贷服务。据统计,全国共出台“认证+金融”扶持政策253项,信贷支持总额608.5亿元,如江苏省“苏质融”活动发放贷款167.27亿元,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夯实制度与激励双轮驱动。一方面,强化认证结果采信应用。河北、江西、重庆、青海等地将质量认证纳入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政府质量奖评选加分项;山西在“山西精品”评选中直接采信认证结果;天津市红桥区出台“白名单”制度,对获证企业降低检查频次,使认证真正成为企业的“信用名片”。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各地鼓励认证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开发分级分类分层帮扶模式。浙江推动认证机构与保险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创新“质量认证贷”和“质量认证保单”;广西组建香港优质“正”印获证企业联盟,助力某食品企业获证后销售额激增136%,成功打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扩大行动声势与专业赋能。依托“质量月”“世界认可日”等重要节点,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组织云课堂、质量学院等公益培训1.1万场,发放宣传资料111.9万份。专业能力建设同步推进:辽宁举办认证人员职业技能竞赛;浙江开展质量认证案例情景模拟;浙江省台州市试点“企业首席合格评定官”制度,针对性补齐人才短板。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7600名专家、480余个协会联盟、2000个产业园区深度参与提升行动,形成强大技术支撑网络。
  政策、制度、激励、宣传四维发力,共同构筑了提升行动的“四梁八柱”。正如一位参与企业负责人感叹:“从孤立无援到政策护航、金融赋能、技术帮扶全方位支持,认证提升行动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被看见’的力量。”

赋能升级:精准滴灌激活内生动力
  针对小微企业“求生存”的共性痛点与“谋发展”的升级需求,提升行动摒弃“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以问题为导向分类施策,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质。
  精准帮扶,破解生存发展之困。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调研,梳理小微企业共性质量问题,引导认证机构提供“一企一策”定制服务。2024年累计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3.8万个:福建省泉州市某卫浴企业通过工艺优化,效率提升70%,废品率下降3.5%;辽宁某陶瓷企业优化流程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针对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薄弱问题,天津创新开展“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依据《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将企业划分为“初步系统”“有效系统”“持续改进”“领先型”四类,实施差异化帮扶。30家试点企业中70%管理成熟度提升至少一个等级,某食品企业产品不合格率从5%-15%降至2%-7%。
  品牌强基,培育核心竞争力。围绕“提质量、树品牌”需求,综合运用“质量认证工具箱”指导企业把握关键控制点。河南省南阳市艾草产业通过区域试点,发展出300多种制品,市场占有率达85%,带动30万人就业;山西推行“动员+宣贯”“线上+线下”“诊断+服务”的“三叠链”模式,助力清徐老陈醋专业镇40余家小微企业通过认证;某水晶制品企业借力质量认证和知识产权管理,电商销售额跻身全国前十,新品收入占比高达80%。
  梯度培育,注入进阶跃升之力。立足企业全生命周期,各地探索分层培育机制。浙江省德清县发布全国首个《个体工商户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推动3000余户个体工商户管理升级;河北建立“孵化—成长—壮大”梯度培育机制,累计为丝网企业增效5000万元;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实施“分层分类分级”的“三分法”模式,推动童装产业2024年销售额达850亿元,出口增长15%。通过“个转企”“小升规”“专精特新”的阶梯式跃迁,一批小微企业实现“破茧成蝶”。
  认证帮扶如同为企业注入“强心剂”。一家河北丝网企业负责人表示:“专家帮我们打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任督二脉’,废品率下降、成本降低,终于敢和高端客户谈订单了!”从生存到生长,质量认证的赋能效应在生产线上、在报表中清晰可见。

区域协同:链式发展塑强产业集群韧性
  小微企业并非孤岛,其成长与区域产业生态息息相关。提升行动创新性地以“链群协同”为突破口,通过试点示范、链主引领、跨区联动,推动质量红利在产业链上流动扩散。
  试点示范,打造区域提升“样板间”。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遴选两批共35个区域试点(首批9个,第二批26个),聚焦特色产业集群探索质量提升新路径。首批试点成效斐然:帮扶企业利润率平均提升8.2%,成本下降5.9%,产业市场占有率提高7.4%,培育“小巨人”企业694家。河北省安平县以丝网产业为试点,建立“提升行动服务平台”,推动4000余家丝网企业实施“三检”制度;山西省浑源县黄芪产业形成“标准引领、认证提升、品牌赋能”模式,全产业链产值由5亿元增至15亿元。这些“县域样本”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链式提升,激活产业集群“共生力”。各地以“链主”企业为枢纽,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向上下游延伸。广东某智能机电“链主”强化对链上小微企业的培育,带动轴承国产化率从50%跃至95%;上海张江机器人谷构建“链主带动、骨干联动、园区聚合”模式,整合79家上下游企业;江苏绘制“1650”产业认证图谱,在10个产业开展试点,针对性解决共性质量问题98个。徐州新能源车辆产业推行“链长引领、产业联动”工作法,使产品一次合格率从90%升至98%。这种“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链式协同,显著提升了产业链整体韧性。
  跨域联动,共建质量提升“朋友圈”。区域壁垒被打破,经验共享成为新趋势。江苏省南京市与浙江省湖州市开展“雨花台+德清”跨区协作,在质量基础互通、金融惠企、产业链攻关上深度合作;浙江省推动宁波、温州等七市共建现代纺织产业检测认证“制度共建、经验共享、成果共用”机制;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新能源企业通过“三证同步认证”助力3家整车厂获欧盟EEC认证;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编制“一带一路”地理信息认证教程,培训国际学员5000人次。这种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进”的演进,标志着质量认证生态走向成熟。
  产业集群内,一家链主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过去我们只关注自身质量,现在带动供应链伙伴一起提升,不仅成本下降、交付更快,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都上来了!”区域协同正让“质量链”成为“共赢链”。

向新而行,质量之光照亮小微未来
  专家指出,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是一场由政府引领、市场驱动、多方共筑的质量变革。它以政策协同强基,破解制度藩篱;以精准赋能固本,激活内生动力;以区域联动聚势,重塑产业生态。数据无言却有力:营收增长、成本下降、市场拓展……这些不仅是报表上的数字,更是千万小微企业焕发生机、赢得尊严的见证。
  质量提升永无止境。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服务供给待优化、企业意识需强化等挑战,未来的提升行动将更聚焦政策长效协同、认证服务精准化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当更多小微企业手握认证这把“金钥匙”,打开质量管理的大门,它们将不再只是经济的“毛细血管”,更将成为中国制造迈向高品质时代的活力源泉——小微不小,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