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百年盐卡说沧桑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25


  水至柔,却变化多端,一旦失去束缚,便愈发肆无忌惮。俗话说,十年河东转河西,淮河就是这样一条涌动着的河流。
  安徽省五河县沫河口境内,有一座清朝光绪年间建立的盐卡,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有几次乘车经过那里,我留意向外张望,茫茫大堤边,淮河与北淝河交汇融合,有三间低矮的石屋静默地坐落在河水交汇处,并不起眼。去年淮河涨大水,石屋的半截身子浸泡在湍急的洪水中,不少人说怕是要倒。但等洪水退却,石屋还是那个石屋,静静坐在河岸,看漫天晚霞。
  终于有一天,我走到石屋里,仔仔细细地端详起它。和现在的房屋相比,它可以说是矮墙小屋,墙壁却有如今普通房屋三倍的厚度。石头为基、石块做砖、石灰勾缝,黑色小瓦密密叠叠……与众不同的重梁精柱,朴素坚固,实在是精致美观又结实耐用的建筑范本。
  在石屋西山墙上嵌着一块碑,是清朝时就镶上去的,内容有关设立盐卡的缘由和发展变迁。天气阴沉的黄昏,石碑湿漉漉的,沁着水珠,似乎要向我们述说碑文之外的故事。屋旁,北淝河大开闸门,河水哗哗地向淮河流淌。望着那无尽的流水、广阔的河床,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溯到往昔岁月中。


  发源于涡阳的北淝河一路逶迤,经蒙城、怀远、固镇,来到五河县境内,自沫河口汇入淮河。曾经这里无堤无坝,北淝河恣肆漫溢,形成汪洋泽国。生活在此的人主要靠捕鱼为生,只有少数高地上能种一点庄稼,劳苦大众在饥饿边缘苦苦挣扎。
  然而,统治者对于这块贫瘠土地的征敛税收并没有放松。朝廷在淮河与北淝河汇流处设了一道关卡,卡住贸易的咽喉。那些进出北淝河的船只经过这里,都要开舱检验、按律纳税。
  终于有一天,当地的官吏们上书朝廷,免除了这里的税收。他们觉得这是于民有恩的德政,因此刻碑记录下来,昭示帝王的天恩浩荡,顺便把自己夹杂在中间,以求名垂青史。今天石碑的上方依稀可见还刻着“永垂不朽”四个大字,起初觉得不可思议,细一思量,也就明白了。
  税收免除了,关卡并没有撤销,而是改税卡为盐卡。因为官吏们在长期查验的过程中,发现每一只船上都有白花花的食盐。盐,是生活的必备食材。经过钦命亲敕的盐卡不能没有身份,于是就在沫河口建设正式的关卡。
  在两河交汇、河床不断变化的地方选址,是个难事。所幸最终还是选到了,而且还是充满吉利之意的好地方,地名叫做“晒金滩”。


  淮河周边的河湖洼地,其实就是淮河的水袋子。淮河枯水时,它们的水就往淮河里淌;淮河涨水了,就反过来朝那些河湖洼地里灌。北淝河下游便是这样的河湖洼地。在北淝河衔接淮河的地方,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蒲草、芦苇。水流穿过芦苇草丛,激起大量泡沫,形成独特的大片白色漂流带。从淮河上行船,哪怕是在夜晚,只要有一点月光,远远看见那一大片白色,就知道沫河口到了。
  由于上游汇水量大,主水道的水流很急。冲入淮河的水常年不息地改变着淮河的流向,翻卷起湍急的旋涡。流水冲岸裂土的同时,激流回旋竟淤积出一大片滩地来。年深月久,滩地越积越高,铺着厚厚的一层黄沙,太阳一照,金灿灿的。
  还有一个传说。在沙滩下面,住着一只千年金龟,每年的春秋两季,金龟都会到沙滩晒盖儿,阳光映耀,金光四射。晒盖的金龟也是兴风作浪的罪魁。于是有一天,来了一个骑着毛驴的老翁——张果老,坐在晒金滩上垂钓。他不吃不喝,从春夏到秋冬,一钓就是一年,还是一无所获。何仙姑见此情况,就到淮河下游的女山湖采来九天仙莲的莲子做钓饵,张果老这才将那狡猾的金龟钓走。只是从此以后,女山湖就不再长莲,沫河口就不再生龟了。
  寄予船民们美好想象的晒金滩,在沫河口上如同喉咙上的喉结。上书朝廷建议改税卡为盐卡的督司王殿昭、朱学元等人,看中的就是这个地方。
  改税卡为盐卡后,过往的船只都要在关卡前抛下锚来接受检查,而盐卡的官吏往往拖延着不检查。于是,那些等着赶路、耗不起时间的船家只好强做笑脸,孝敬上几条鲜鱼、塞上几个钱,才能顺利获准通过。
  晒金滩这个风水宝地,给某些贪婪的官吏带来了金银财富,那些大块小块的金银上,沾满穷苦船民的血汗。以至于某天某些个船民聚在一起喝酒的时候,恨恨地说出这样的话来:什么时候这里的盐卡才会被大水冲掉呢?


  当年走马灯般的风云过客都化作了黄土,只有盐卡的石屋黑黝黝地卧在那里,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显得冷落孤独。每当天阴欲雨,盐卡的墙壁和石碑上,就会渗出密密的水珠。
  失去了关卡功能,盐卡毕竟还是屋子。这里住过孤独的船民,也曾住过一名苦守贞节的望妇。她期盼着某一天顺流而下的某艘船上会突然闪现自己丈夫的身影。然而希望纵如顽石,毕竟熬不过流水般的时间反复磋磨。望妇最终放弃了思念,将青丝和情思一刀斩尽,皈依佛门。此后的盐卡渐渐归于寂然。
  百年流水没有冲毁盐卡,淮河的变迁却天翻地覆。曾几何时,人与河流争地。淮河的水袋子被一个一个毫不留情地割掉,沫河口成为楼房林立的城镇,北淝河也不再肆意流淌。只是每年到淮河和北淝河涨水的季节,没有出路的北淝河经常胀破肚皮,闹腾出点令人头疼的事来。接连几场大洪水过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冷静地反思:人类与自然与河流究竟怎样才能和谐相处?
  水利专家提出遵循河流的自然规律,变对抗性为协调性,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围绕“如何把淮河修好”,一个新的篇章正在缓缓翻开。淮堤外滩的人家全部搬迁,房屋全部拆除,见惯历史风云的盐卡受到保护,得以保持原貌,成为见证历史的文物,挺立在沫河口,无声述说着百年沧桑之变。

□江苏省淮安市市场监管局 刘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