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25
当我们谈论时间,往往陷入抽象的思辨。而任林举的《小城又黄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将时间化作可触可感的草木、鸟鸣与旧物,在千字短章里编织出一部关于时光、生命与情感的私语集。这位鲁迅文学奖得主以学者的思辨与诗人的敏感,将日常碎片锻造成一百零二篇琥珀般的文字,让读者在小城黄昏的光影里,撞见岁月的温度与生命的哲思。
在任林举笔下,自然从不是静态的背景,而是时光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岳桦》中,长白山的岳桦树“匍匐着将身躯贴向山体,又在斜上方吃力翘起树梢”,这一挣扎的姿态,藏着命运的密码:它们曾是峰顶“白衣白马的少年”,却因火山喷发被迫折返,在绝境中重构生命形态。从白桦到岳桦的蜕变,不仅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更像一部压缩的时光史——命运的重击让生命褪去浮华,在倔强中生长出更坚韧的质地。
《深秋问叶》里,落叶在园区铺成明黄与殷红的锦缎,作者与树“相对而坐,以心交谈”。树的年轮里藏着时间的轮回,而人如“无桨之船,在时间里漂泊”。这种人与自然的时间观对照,既呼应着庄子“方生方死”的哲思,又以极日常的场景消解了抽象感——当我们踩着落叶听沙沙回声,何尝不是在叩问自己与时间的相处方式?科尔沁草原的向海,则在《蜃景》中演绎着时光的荒诞与怅惘。曾经的湿地湖泊旁,人工楼阁如海市蜃楼般兴起又崩塌;丹顶鹤的鸣叫声里,旧景与新芜交织成“无字残卷”。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短暂在此碰撞,让失去的痛感更显锋利:当我们妄图留住时光,最终发现,真正该学会的是与流逝和解。
任林举擅长从生活碎屑里打捞真理,让平凡故事生长出思想的枝蔓。《凤凰牌自行车》里,一辆名牌车承载着时代记忆与个人执念:为买车节衣缩食的两年,是“全部的生活”;到手后却发现不会骑,推车时的窘迫、扛车时的“顺畅”,暗喻着生活的荒诞性——我们追逐的目标,或许只是执念的幻影,而真正的掌控,始于与不完美共处。《白腰朱顶雀》的捕鸟故事更像一则寓言。童年时诱捕、攥紧鸟儿的狂喜与愧疚,折射出人性对“美好”的占有欲。当鸟儿在掌心死去,“手空空”的怅惘,实则是对自由与爱的顿悟:越是珍贵的事物,越该以放手的姿态守护。这些日常叙事里,哲思不再是高悬的理论,而是渗进毛孔的生命体验。
如果说自然与日常是任林举观察世界的双瞳,那么情感则是他文字的脉搏。《父与子》里,父子间复杂的羁绊跨越了惧怕与愧疚:父亲的棍棒曾是童年阴影,离世后却在梦里化作“慈爱的目光”。这种情感的反转,道破亲情的本质——我们对父母的理解,往往滞后于时光,那些曾经的逼迫与牵挂,终会在岁月里显影为爱的底色。书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情感切片:《风筝》里的童年、《枸杞》里的乡野风物……任林举写情感,从不用泛滥的抒情,而是将怀念、愧疚、怅惘揉进细节:父亲离世后车窗的阳光,向海废墟上的苹果树,掌心消散的鸟羽……这些看似轻飘的意象,实则是情感的重锤,敲在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彭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