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新闻 > 

邯郸打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5-07-30

今年以来,河北省邯郸市市场监管局以“宣、管、查、建”为措施,打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组合拳,增强安全意识,加强源头治理,强化全链条监管,构建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村群众饮食安全。

以“宣”开路,切实增强安全意识。该局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体系。创新举办“农村食品安全知识网络公开课”,聚焦农村食品安全热点、难点和风险点,以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观邯郸”直播抖音号等融媒体为平台,深入农村地区食品超市、农贸市场、农村大集等重点场所现场讲解、线上直播。同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进农村、进集市、进庙会等1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各村政务公示栏张贴《禁止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告知书》1万张,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假冒伪劣食品识别口诀”“违法案例警示”等20篇次,让安全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大力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以“管”强责,压紧压实责任链条。一是严格落实包保督导责任。对全市3.4万余家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分层分级包保责任清单,统一签订包保责任承诺书,把压力传导到基层末梢,确保农村食品安全出了问题能够找得到人、查得清事、落得了责。二是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结合农村食品市场特点,聚焦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专项行动方案,锚定整治方向、细化整治重点、明确责任分工,科学安排部署,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专项行动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同时,加强培训考核,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以“查”清源,重拳打击假冒伪劣。一是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整治。通过逐户走访、信息登记,全面掌握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主体资质、经营类型等信息,摸清行业底数,建立“一户一档”管理台账,彻底消除监管盲区、盲点。对农村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超市、农贸市场、农村大集及食品“三小”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拉网式排查,严查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包装标识、储存条件、“三防”设施及风险防控等重点环节,全面排查各类风险隐患。今年以来,共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049份,排查整改各类风险隐患1120处。二是全链条、全流程规范管控。靶向发力、管控源头,针对农村食品退换货管理混乱、临期过期食品处置不规范等“顽疾”,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农村食品批发商代理商“压责清源”风险排查行动,强制推行“退(换)货必记录、销毁必留痕”制度,要求农村食品批发商代理商建立过期等不合格食品退(换)货登记台账,全流程建立处置档案,对销毁过程录像并存档,让每一批问题食品可追溯。对篡改食品生产日期等不法行为的,一律没收工具和违法食品,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坚决斩断过期食品回流链,从源头筑牢农村食品安全网。三是零容忍、出重拳严打不法。坚持“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原则,对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严厉打击销售过期、“三无”“山寨”等问题食品及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立案查处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等案件157件,移送公安机关1件,收缴假冒伪劣食品880.4公斤,责令停产停业1家,取缔无证生产经营31家,监督抽检4337批次,处置不合格食品24批次,有效震慑了不法分子。

以“建”固本,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与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定期召开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会议,通报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风险防控工作经验,分析研判食品安全形势和任务,研究确定防控对策和措施,畅通12315等投诉举报渠道,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二是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市局制定《邯郸市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监管工作指南(试行稿)》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等制度性文件,细化监管措施与制度标准,统一编发了企业落实主体责任3类台账、食品“三小”明白纸、散装食品明白纸等,推动专项整治向常态化、规范化监管转变,确保农村食品安全治理长效化。三是推行智慧化监管。积极探索农村食品经营智慧化监管新模式,推行农村“明超亮店”智慧化管理,指导大名县、涉县、邱县在农村规范化食品经营店安装AI智能抓拍系统,实现对企业全流程的24小时实时监控,目前正在积极推广。四是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推进农村食品规范化经营店建设,制定出台《农村食品经营店示范单位创建标准》,以“环境卫生好、证照公示好、索证索票好、食品质量好、接受监督好”为标准,开展对口帮扶、对标创建和督促指导,在全市已打造607家规范化农村食品经营店,打造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4条,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整个行业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升。(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