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30
“我们企业的退费流程非常清晰透明,学员本来就可以找我们直接协商退费,但不知为何,轻信了职业代退,最后不仅没能收到退款,还被诈骗造成了个人财产损失。”华南某企业客服负责人无奈地说。
代退学费、代理退保、代退游戏费……近年来,以“维权”为名、行“诈骗”之实的“职业代退”黑产在教育、保险、游戏等领域迅速蔓延。这些机构或个人通过伪造证据、恶意投诉、诱导消费者等手段,牟取高额手续费,甚至涉嫌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互联网教育领域,“职业代退”尤为活跃。不法分子通常以“课程质量差”“未接受服务”“服务态度不好”“没有学会”等为由,通过12315、便民热线等渠道施压,并向消费者索取高额退费佣金。
北京某互联网教育机构曾透露,2023年7月以来,涉及“职业代退”的投诉占比达10%,另有40%疑似关联。部分投诉人冒用他人身份,甚至非机构用户也要求退费,拒绝与企业沟通,仅通过“代理人”交涉。机构为应对恶意投诉,被迫调整流程,增加身份核实环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在保险行业,“职业代退”最早引发监管关注。不法分子以“法律咨询”“维权中心”为名,在社交平台发布“全额退保”广告,诱导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等敏感信息,伪造“销售误导”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索取高额手续费。
2025年1月,某地区人民法院判决10名“代理退保”人员犯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黑产团伙非法购买客户信息,谎称能办理高额退保,收取手续费后未履行承诺,导致消费者损失数万元,甚至因信息泄露遭遇网贷诈骗。
2025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王先生为10岁女儿申请游戏退款时,遭遇“黑中介”诈骗。对方以“专业法律团队”为名收取“服务费”,诱导王先生提供个人信息后骗取4.9万元。警方介入后全额追回资金,但此类案件在全国多地频发,暴露出未成年人退款机制被滥用的风险。
目前,“职业代退”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非法获取公民信息,中游提供话术模板、伪造证据,下游通过投诉、诉讼施压。其危害不仅在于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更在于破坏市场信任体系。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廖天虎曾指出,“职业代退”机构教唆消费者伪造证据投诉,涉嫌干扰社会公共秩序,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同时,大量恶意投诉浪费行政资源,迫使企业投入额外成本应对,最终转嫁至普通消费者。
消费者轻信职业代退,会造成信息泄露,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可能导致被冒名借贷、套现。消费者在进行退费诉求时,应首先沟通企业,通过官方渠道维权,警惕“0手续费”“全额退费”等陷阱。(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栗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