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7-30
作为人们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与人们出行生活息息相关,其产品质量、安全性能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达3.8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拥有一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动自行车标准化工作。去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将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作为其中一项重点任务。
同年11月1日,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充电器、电气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以下简称新标准)紧随其后修订发布,定于今年9月1日实施,形成了覆盖电动自行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各环节的强制性标准体系。
标准如何助力电动自行车行驶安全?新标准的实施对行业管理部门、检测认证机构、电动自行车企业以及广大消费者而言意味着什么?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新标准修改完善近200个重要指标条目
记者了解到,新标准的修订工作历时8个月,牵头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其联合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开展了70余次调研、160余次技术研讨、220余次试验验证、5.4万条意见建议处理、近13万份问卷调查,修改完善了近200个重要指标条目,将产生五方面积极效果。
降低火灾事故隐患和危害。新标准优化了电动自行车防火阻燃技术指标,将塑料重量占比限制在整车重量的5.5%以下,能够起到延缓火灾蔓延速度、降低燃烧强度以及减少火灾发生时有毒气体释放量的效果。
减少交通事故风险。新标准严格限制电动机最高转速等关键参数,确保车辆无法超速行驶,同时增加低速运行时转矩限值指标,确保车辆能够应对爬坡等特殊工况。在提升车辆制动性能方面,要求车辆最大制动距离降低为原来的一半左右,降低碰撞事故发生风险。
有效防范非法改装。新标准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防篡改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增加互认协同功能,落实“一车一池一充一码”,从技术上大幅提高非法改装门槛,有利于逐步减少乃至杜绝改装行为。
提升车辆整体安全性能。新标准增加对蓄电池状态等关键安全信息的动态监测要求,便于消费者及时识别异常情况并加以处理,有效提升车辆的主动安全水平。此外,还通过在铭牌、产品合格证上明确标注建议使用年限,提醒消费者及时淘汰超期服役产品。
更好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需求。新标准将铅蓄电池车型整车重量限值由55公斤调整至63公斤,这让电动自行车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60至70公里,减少充电频次,有利于提升消费者使用体验。此外,还不再强制安装脚踏骑行装置,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节约生产成本,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车型选择空间。同时,鼓励安装后视镜、转向灯,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三措并举保障新旧标准车辆平稳过渡
新标准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让电动自行车在安全性和实用性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当前,距离9月1日新标准正式实施仅剩1个月。标准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环节同步推进。如何保障电动自行车新产品的供应能够满足市场上广大消费者需求?
记者获悉,为推动全产业链各环节按照新标准要求尽快调整和适配,加快形成适应新标准要求的产业生态和监管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四个部门于今年6月正式印发《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加快新产品供应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符合新标准的电动自行车量产上市,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新旧标准车辆的平稳过渡。
围绕加快新标车研发生产,《意见》提出,在主要产区开展新标准宣贯,定期调度重点生产企业新产品车型研发设计、配件采购、样车试制、检验检测等工作进度,指导企业尽早推出符合新标准的产品,并提出认证申请。目前,雅迪、爱玛、台铃、绿源4家企业已获得14张新版标准的CCC证书。
围绕强化检测认证保障,《意见》提出,指定实验室要加快能力建设、获取CMA资质,指定认证机构要严格依据新标准和认证规则开展电动自行车CCC认证,及时满足企业产品检测认证需求,为符合新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尽快上市提供安全评估保障。同时,各地要加强CCC认证全过程管理,严格检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要求落实情况,强化获证后监督,确保获证产品持续符合新标准和CCC认证要求。
围绕合理控制旧标车增量,新标准对9月1日之前按照旧标准生产的车辆给予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也就是12月1日之前,旧标准车辆仍可继续销售。《意见》要求,指定认证机构要及时提醒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根据新标准实施时间,审慎提出旧标车认证申请,确保旧标车可以在今年12月1日前完成消化、平稳退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新标准实施后有关火灾事故数量有望大幅降低
新标准正式实施后,随着新车投入市场,旧车逐步淘汰,火灾事故数量预期是否能够大幅下降,真正助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电动自行车老旧锂电池保有量较大,是引发火灾事故的重要诱因。《意见》将推进在用不符合新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更新换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结合部门职责分工加快开展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及报废回收行动。
记者获悉,随着上述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各地检测回收站点的布局正趋于更加科学合理,致力于满足消费者日常检测评估及报废回收需求。对消费者而言,今后可以像日常去医院检查身体健康状况一样,到周边的健康评估和回收服务网点对自己使用的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开展健康程度的检测评估。经过检测,不适合继续使用、达到报废条件的锂电池,可以通过这些网点直接回收,集中交由专业的综合利用企业开展规范化处理,实现电动自行车废锂电池“应收尽收”和规范化综合利用。
翻读新标准同样能看到,配件阻燃性能、锂电池安全性能以及防篡改功能有关要求均得到了细化强化,对于提高电动自行车本质安全水平至关重要。国家消防救援局有关负责人分析,长远来看,新标准的实施一定会降低火灾风险、减少火灾事故发生。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短期内火灾事故数量大幅下降还不太现实。一方面,目前我国在用的老旧电动自行车存量还比较大,其中有很多是老旧车和改装车。去年以来,虽然通过“以旧换新”方式淘汰了老旧车1200多万辆,但与3.8亿辆的存量相比,安全性较高的新车占比很小。另一方面,虽然各地各部门在加快推进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建设,但从当前进度看,一些地方充电设施的缺口比较大,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同时,在已安装充电设施的小区也有部分群众并未养成安全停放车辆进行充电的习惯,进楼入户停放充电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这些问题也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强化建设管理,逐步予以解决,我们也呼吁广大电动自行车使用者规范自身行为,共同营造安全文明的使用环境。”上述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陈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