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反游戏”成生意经,收割的是家长钱包“焦虑税”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01

  近日有媒体爆料,称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博主以骂游戏起号,打出“北大育儿”的旗号,兜售动辄收费上万元的戒网瘾、成功学课程。细究下来,此类营生已非单纯的教育探讨,而是一场以万千家庭焦虑为食的消费陷阱。
  仔细分析上述家庭教育类、游戏网瘾戒断类博主账号内容,这些自媒体的营销手段如出一辙——先是放大家长焦虑,靠骂游戏、骂手机起号,然后将自己包装成“家庭教育大师”“金牌教官”,向家长贩卖动辄收费上万元的戒网瘾、成功学课程。然而,追踪上述博主的资历、卖课所关联机构可见,其经营范围、师资专业程度、培训效果存疑成为通病,多数属于资质不明、效果存疑的“空壳”。
  此种运作模式,直接粗暴地践踏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基本权利。然而,这些“教育大师”精心包装“北大”光环、兜售“戒网瘾”课程,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剥夺。其课程定价动辄上万元,严重偏离市场合理区间,交易公平性荡然无存。更令人忧心的是,当家长们发现高价换来的不过是空洞口号或无效手段时,其求偿权亦因“教育效果”难以量化而无法兑现。
  其实,这场精心策划的“反游戏”营销背后,是刻意放大的教育焦虑——将手机游戏渲染成吞噬孩子未来的洪水猛兽,把普通屏幕使用夸大成不可救药的“电子毒瘾”。当焦虑在家长心中蔓延开来,便是这些所谓的“金牌教官”或“育儿泰斗”披挂上阵之时。那些被冠以“成功学”美名的昂贵课程,实际效果却如镜花水月。
  笔者认为,焦虑不应成为任何人盘中的美餐,要想拆解这场敛财骗局,须多管齐下。首先,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应主动强化审核机制,对打着“戒网瘾”“家庭教育”旗号却无实质专业资质背书、内容明显煽动焦虑并导向高价课程的账号,必须亮明态度,限制其流量甚至果断封禁。其次,监管部门要对相关机构资质造假、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提高其违法成本,让“空壳”无所遁形。最后,家长应帮助孩子构建对数字世界的健康认知与驾驭能力。面对“立竿见影”的承诺,须保持理性与警惕,主动核实机构资质与师资背景,保留完整交易凭证,遭遇侵权时要果断投诉或寻求法律救济。

□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