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06
欢迎关注《就市说事》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规划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专用资源,为用户提供临时“隐私号”,以应对外卖、快递、网约车等场景中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这一举措既是对个人信息保护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治理的一次深度探索。
当前,各类生活服务平台每天产生海量用户通信需求,电话号码的泄露成为骚扰电话、电信诈骗的源头之一。部分企业为图便利,直接将用户真实号码暴露给第三方,个别不良商家甚至贩卖用户信息牟利。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高达85.2%的消费者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尽管部分平台尝试以“中间号”技术保护用户隐私,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效果参差不齐,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此次700号段的推出,以专用号段提升辨识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从源头减少了信息滥用。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还是制度层面的进步。
个人信息保护是数字社会的基础命题。随着生活服务全面线上化,用户频繁向陌生服务者提供手机号,无异于在数字世界“裸奔”。隐私号的普及,恰似为每次数据交互穿上“防护服”,既满足必要沟通,又降低个人信息暴露风险。这种“最小必要”原则的落实,体现了治理思路的精细化——既保障便利性,又守护安全性。
此举折射出数字经济治理的新方向。过去平台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往往重效率轻安全;如今监管者主动划定规则,引导企业将隐私保护纳入服务标配,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服务优化”,推动了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
当然,700号段并非万能解药。要根治信息泄露,还需多方协同“精准落子”:平台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避免技术漏洞;用户应增强隐私意识,主动选择保护服务;监管部门则要动态跟踪新型诈骗手段,及时升级防护策略。同时,如何减少700号段应用成本,让数据合规流动、创造价值,需要更多制度创新。
700号段的尝试或将成为一块“试验田”,为其他领域的隐私保护提供参考。唯有让隐私保护的理念深植于数字服务全流程,让规范治理覆盖信息交互各环节,才能在便利与安全之间找到精准平衡,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信任根基。
□徐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