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新闻 > 

商标赋能结硕果:

——河南省周口市市场监管局助推特色农产品从“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蝶变

发布时间:2025-08-07

8月的豫东平原,扶沟大地丹参叠翠,鱼塘鲈鱼跃波,田垄蜜瓜飘香——这幅产业兴旺的乡村图景,正是河南省周口市以商标品牌为笔,为特色农产品“赋产增值”的生动写照。从扶沟的“金成红玉”蜜瓜到商水的邓城叶氏猪蹄,从西华的逍遥镇胡辣汤到太康的明正牛肉,一个个贴着“商标”的“土疙瘩”,正凭借品牌力量蜕变为助农增收的“金疙瘩”,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全市统筹:商标战略为乡村振兴筑基

近年来,周口市市场监管局锚定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将商标品牌建设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全市商标注册总量已达14.5万件,为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奠定基础。

在这一战略引领下,各县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精准发力。仅扶沟县就已培育特色农产品商标384件,涵盖蔬菜、瓜果、粮油、奶业等多个品类,构建起完善的农产品商标体系;商水、西华、太康等县区也纷纷通过商标赋能,让一批“土字号”产品蜕变为市场认可的“金招牌”。

多点开花:各县区特色产业品牌突围

扶沟县:全链条培育让“土疙瘩”变“宝”

扶沟县江村镇、练寺镇等地的丹参、豇豆、鲈鱼、蜜瓜等特色农产品,曾因缺乏品牌标识陷入“优质不优价”困境。县市场监管局精准对接痛点,提供从商标设计、注册办理到长远布局的全流程指导,推动从业者增强品牌意识。

针对不同产业特性,当地创新推出“地理标志+企业商标”双品牌模式:江村镇丹参、王营村豇豆借地域标识凸显特色,百亩鲈鱼养殖基地注册“周江”商标强化“生态养殖”优势,练寺镇蜜瓜培育“金成红玉”专属品牌拓宽销路。如今,扶沟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安冠智慧农业产业园的黄瓜年产500万公斤,畅销北京新发地;“豫桐丘”五彩小番茄走进大中城市商超;“隆耀”“博旭”小洋葱每吨售价9000元出口东南亚;“金稻田”西蓝花每公斤售价24元,远销欧盟,带动7万亩种植基地创造超10亿元经济效益。

image.png

左上:(扶沟县江村镇丹参种植基地) 左下:(扶沟县练寺镇农民在采收蜜瓜)

右:(扶沟县江村镇鲈鱼养殖场)

商水县: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品牌之路

作为平原农业县,商水县通过商标赋能激活多元特色产业。黄寨蜜薯凭借香甜口感从本地走向全国,更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海外;化河粉条以“传统工艺+品牌标识”成为辐射全国的美食名片;邓城叶氏猪蹄依托非遗与商标保护,不仅带动30余家本地餐馆、500多名从业者在全国经营,年创利润上亿元,更衍生出10余种特产。此外,朱集葡萄也通过品牌建设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推动“商水产”与大市场精准对接。

西华县:品牌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西华县以商标为纽带,推动特色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多元经营跨越。黄桥乡万亩桃园注册品牌后,中国沙红、白凤、寿林桃王等品种每斤售价达8-10元,依托“万亩桃园”连续举办的特色活动,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实现“种桃卖桃”向“文旅融合”的转型。逍遥镇胡辣汤更是品牌赋能的典范:通过商标保护、产业延伸,在全国20多个城市经营1200多家门店,年营收40多亿元。奉母粉条、艾岗小辣椒等特色产品,带动乡镇形成主导产业。

太康县:传统工艺的品牌新生

太康县聚焦传统特色农产品,以商标激活百年技艺。明正牛肉凭借独特工艺注册品牌后,稳固了市场口碑;朱口粉条传承数百年工艺成为畅销品;马头豆腐干通过商标保护走进更多家庭。同时,当地依托品牌培育,推动龙曲辣椒、毛庄蔬菜等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特色经济作物面积持续扩大,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品牌”双向赋能。

全程护航:监管与服务并重强品牌

周口市市场监管局联动各县区强化全链条监管与服务:一方面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坚决维护品牌信誉;另一方面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多维度品牌宣传,依托电商、展会等推动特色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如今,周口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不仅稳固占据本地市场,更通过网络畅销全国各地,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