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07
优化营商环境,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立足科技强区战略,创新构建“监管无处不在、惠企无事不扰、服务无微不至、多维管服一体”的“三无一体”工作模式,以现代化市场监管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放活”与“管好”并重的新路径。
科技赋能,让监管精准无感又无处不在
传统监管“大海捞针”式的重复检查,既耗力又扰企。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坚持向科技要效能,推动监管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建成全市唯一区级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整合远程检查、AI识别、物联感知等7类技术应用场景,实现重点领域全天候监测。例如在全区358家药店全部实现信息线上公示,在183家药店安装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预警药品存储风险;在中小学校餐饮后厨部署“AI+监管”系统,通过智能摄像设备实时捕捉工作人员违规行为,提前化解风险隐患。
创新信用监管数据开放试点,向美团、腾讯、蚂蚁、叮当快药4家平台开放1.2亿条信用数据,助力互联网商户精准管理,从源头减少失管失察问题。将智慧监管与网格巡查结合,既让监管“无处不在”,又实现对企业“无感打扰”,基层执法力量也从重复检查中解放出来,转向更具前瞻性的风险防控。
清单管理,让企业专心发展无事不扰
“频繁迎检”曾是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惠企“无事不扰”,把监管对企业的干扰降到最低。
全面实行行政检查计划管理,全区59个执法单位制定1033项检查任务,预计现场检查量同比下降35.5%;严格落实“扫码检查”改革,建立638家企业直报监测点,实现检查全程可追溯。
推行“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制度,目前已纳入2.6万户诚信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10%,2025年上半年对清单企业检查量同比下降97%。计划将“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规模扩至5万家以上,让更多合规企业专注经营、安心发展。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推行“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制度以来,84.7%的企业认为检查规范性显著提升,64.2%的企业感受到经营干扰明显减少。
角色转型,让惠企服务无微不至
从“管理者”到“合伙人”,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以无微不至的服务为企业纾困赋能。
整合审批、合规指导、知识产权等职能,推出45项助企服务清单,开通“608服务热线”受理诉求5.8万件次,局领导带头走访企业9658户次,对重点园区实施“一企一策”帮扶。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统筹推进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在人工智能领域实施质量强链行动,推动专利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搭建标准创新论坛、医药产业论坛等平台,促进中小微企业与新兴产业融通发展,让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实处”。
协同共治,构建多维管服一体格局
现代化市场监管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元协同的系统工程。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打破部门壁垒,横向联动牵头全区17个议事协调机构,在预付费治理、公平竞争审查等领域实现协同监管;纵向打通街镇服务体系,依托网格化管理动态掌握企业状态。
创新“市场监管哨兵团”机制,发动快递外卖骑手上报线索,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推行包容审慎监管,2021年以来,不予处罚案件数量逐年攀升,截至2025年7月已办理不予处罚案件1176件,减轻处罚179件,免罚金额超3200万元,做到宽容发展、鼓励创新。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既守住安全底线,又给创新留足空间。
紧跟群众诉求“指挥棒”,以诉求为镜,建立“诉求数据—监管课题”转化机制,梳理形成食品药品安全、预付式消费、虚假宣传等“每月一题”专项治理清单,与市级部署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攻坚”格局。让每一次诉求响应都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实践,以监管温度、服务精度提升群众满意度、企业获得感。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海淀区将认真贯彻落实罗文局长近日在海淀调研时的要求,持续深化“三无一体”模式,以更精准的监管、更贴心的服务,为经营主体厚植发展沃土,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贡献海淀力量。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聂俊杰
编辑点评
北京市海淀区“三无一体”模式以科技为笔、制度为尺,在优化营商环境画卷上留下深刻印记。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把握“放”与“管”的平衡艺术——科技赋能实现无处不在却又无感精准的监管,清单管理保障合规企业心无旁骛专注发展,角色转型催生无微不至的“服务合伙人”,协同共治则筑牢多维管服一体的新格局。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大幅降低了检查频次、显著减轻了企业负担,更以3200万元免罚金额等具体数字,彰显对市场创新的包容温度。海淀区的创新实践以技术洞见赋能制度创新,在管住风险的同时充分释放活力,为企业厚植发展沃土,为全国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可感知可复制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