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07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的《市场监管执法规范化工作年度报告(2024)》,不仅是一份执法成绩单,更是一张以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查处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54%,罚没金额却同比下降4.2%。这一“量升额降”的鲜明对比,有力诠释了“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原则的落地生根,标志着市场监管执法从刚性监管向刚柔并济、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深刻转型。
服务型执法:理念重塑引领执法变革
服务型执法绝非弱化监管,而是以更高水平的规范化和精准化实现执法效能跃升。2024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系统构建了“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执法闭环模式。
前端预防,变被动查处为主动服务。各地将行政指导、合规指引嵌入监管前端:陕西推出指导提醒、容错纠错、调解劝导等8项柔性措施;北京打造“市监方正”抖音普法矩阵,年播放量超4000万次,精准增强经营主体合规意识;上海推出涉企行政检查“四减少、四提高”目标,计划2至3年内实现现场检查频次明显下降。
中端包容,裁量基准更加精准。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批“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各地动态优化裁量基准。江苏升级轻微违法免罚轻罚清单至3.0版,免罚事项扩至77项;上海发布免罚清单5.0版,免罚事项达116项。2024年全系统依法免罚案件超3.1万件,显著减轻企业负担。
后端回访,闭环管理推动标本兼治。执法“后半篇文章”成为规范关键:江西省回访案件3180件,满意率超90%;吉林省开展“案件回访暖人心”活动,为千余户企业“手把手”指导整改;青岛将案件回访纳入执法必备程序,助力5.5万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重塑市场信心。
执法理念之变,推动权力运行更透明——全国累计公示行政处罚信息742.48万条;推动执法纠错率大幅下降——行政复议纠错率同比下降50.78个百分点,行政诉讼败诉率降至1.4%。
规范体系升级:制度创新筑牢法治根基
执法规范化的核心在于构建权责清晰、程序严密的制度体系。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以“标准化”思维重塑执法全流程,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稳定法治预期。
执法权责清单化,杜绝“模糊地带”。市场监管总局推动省级局建立执法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河北编制963项权责清单和923项执法清单;山西发布779项行政执法目录,涵盖6类事项;新疆修订自由裁量基准,确保“类案同罚”。清单管理从源头上厘清了“为何执法、谁来执法、如何执法”。
执法程序标准化,打造全流程规范。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决定法制审核),程序正义成为看得见的保障。浙江严格执行执法音像记录,全年管理数字证据超百万件;重庆细化现场检查、查封扣押等环节录音录像要求;湖北发布《文明执法行为规范》省级标准,将着装、用语、举止纳入规范范畴。
执法协作区域化,打破属地壁垒。长三角四省市联合出台《行政执法取证规则》《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指导意见》;东北三省统一发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和从轻减轻处罚规定》,明确95项免罚情形;川渝联合推行《裁量因素积分制规则》,推动“异地同标”。区域一体化执法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扫清障碍。
制度创新之力,催生高效监管新模式——全国8省推行“简案快办”,浙江全年线上快办案件2.7万件;推动数字执法大发展——全国执法办案系统实现案件全流程线上办理、全过程监督、全环节可溯。
能力跃升与智慧赋能:锻造新时代执法铁军
面对新业态、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市场监管执法以能力建设和数字转型为双引擎,破解“查不到、查不动、查不准”的难题。
专业能力淬炼,破解本领恐慌。市场监管总局建立全国执法人才库。各地创新培训模式:甘肃组建“敞篷车实训队”手把手教学;湖北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执法稽查;陕西开展“一周一法、一月一考”全员练兵。全系统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专业化人才队伍成为执法规范化的核心支撑。
数字执法赋能,实现精准高效。各地建成贯通数字化执法平台。上海打造“1+ 2+3+8+N”智慧执法生态,实现证据全程电子化管理;安徽行政处罚系统线上办案率达98%;广西推广“查真假”执法软件,可鉴定33个品牌87种产品;吉林实现52个办案机构远程互联,案件“一网通办”。科技赋能让执法更透明、更高效、更规范。
强化协同共治,筑牢安全底线。辽宁设立执法协作中心,推动市县设立协作室,建立7项行刑衔接制度;福建联合公检法司出台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上海与检察机关联合挂牌督办食品安全犯罪案件。2024年湖南省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查处案件1.3万件;广西移送司法机关案件数量连续3年增长,协同共治守住安全底线。
能力跃升之效,体现为重大案件的突破——湖南查处“瘦身钢筋”“假冒呼吸器”等大案;展现为监管方式的创新——广东对10988家“白名单”企业实行“1年最多查1次”触发式监管。
典型案例:服务型执法的生动实践
报告精选的典型案例,是服务型执法理念的微观缩影:
容错纠错显温度。北京奥特莱斯商场因供货商隐蔽商标侵权,在履行查验义务后获免罚;山东米萌充电桩公司默认搭售保险,但主动退还用户费用并整改,被免予处罚。这彰显对“无主观故意、及时纠正、危害轻微”行为的包容。
柔性执法纾企困。天津变环保电价款“处罚式没收”为“提醒敦促式上缴”,避免处罚公示对企业融资、招投标的连锁伤害;内蒙古温根塔拉景区因经营困难且首次违法,被免予处罚,体现执法对特殊时期经营主体的支持。
重拳治乱守底线。辽宁沈阳对篡改牛奶日期行为顶格罚款8.6万元;陕西汉中对屡次生产不合格化肥企业处以货值金额2.4倍重罚并实施信用惩戒。对危害安全、故意欺诈的行为“零容忍”,筑牢市场底线。
数字执法提效能。浙江温州利用OCR技术解析电子数据,破获跨省假冒耳机案;厦门通过“微量物证鉴定+专家论证”锁定非法添加物。智慧手段成为破解新型违法难题的利器。
深层价值:优化营商环境
2024年市场监管执法规范化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在于政府行为的法治化、规范化与可预期性。当“首违不罚”清单取代“一律顶格处罚”,当“说理式文书”替代“罚单了事”,当“数字系统”贯通“执法孤岛”,市场感受到的不仅是监管的“温度”,更是规则的“硬度”。
未来市场监管的深层价值,在于以规范执法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守法企业感受“无事不扰”的安心,让违法者承受“利剑高悬”的震慑,让全社会共享“活而不乱”的发展生态。这既是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体现,更是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庄严承诺。
□本报记者 王国明
短评
以规范之手托举发展之翼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的《市场监管执法规范化工作年度报告(2024)》,揭示的不仅是数据变化,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层变革——执法规范化正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引擎。
“量升额降”的反差背后,是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全年案件量增长2.54%,罚没金额却下降4.2%,印证“轻微免罚、重违严惩”原则落地生根。执法者从“罚单开具者”转向“规则守护人”:北京对履行查验义务的商场免予处罚,天津以“提醒敦促”替代行政处罚追缴电费,既守住底线,又为企业卸下“失信枷锁”。
制度创新构建可预期的市场生态。裁量基准动态优化、区域执法协同、数字赋能三大支柱,推动监管从“模糊地带”走向“精准刻度”。长三角联合取证规则、东北三省95项免罚清单、川渝裁量积分制,打破属地壁垒;电子证据全程溯源、简案快办、非现场监管,让执法更透明高效。
服务型执法重塑政企关系。执法闭环从“末端惩戒”延伸至“全周期服务”:事前合规指导降低违法风险,案后回访机制破解“一罚了之”,信用修复“两书同达”助企业重生。当容错机制覆盖事项不断增加,当免罚清单不断迭代升级,经营主体感受到的是“有温度的规则”。
这份执法规范化年报启示我们:优化营商环境,本质是优化政府行为。执法的尺度即是市场的温度,程序的正义奠定竞争的公平。当监管者以规范之手托举发展之翼,中国经济的活力必将澎湃奔涌。
□菓 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