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一句“所以呢”彻底改变了我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07

  记得那是2018年,我们登记注册窗口就像一口嗞嗞作响的高压锅。机构改革刚落地,三局合并,原本十几人的队伍,一下子缩水到只剩六人。新业务要摸索,新同事要磨合,可堆积如山的工作量却一点没少。每天,档案在桌上垒成小山,叫号声像急促的鼓点,敲得人心头发慌。我们像上了发条的陀螺——牺牲午休、提前到岗,在南方的闷热暑气里,常常忙到天擦黑才离开。身体的疲惫咬咬牙能挺住,最怕的是办事群众那一声焦急的催促、一句不满的抱怨,甚至一个无声的冷眼。它们就像溅落的火星,随时可能引爆积压已久的委屈和烦躁。
  不知不觉,我发现自己变了。面对不解或指责,心里那根弦绷得越来越紧,仿佛启动了某种“战斗模式”。回应群众时,不自觉地试图用“正当防卫”的逻辑去捍卫点什么——是窗口的体面?还是自己那份“不被理解”的憋屈?我困在这个自圆其说的逻辑圈里,浑然不觉已竖起高墙。
  改变,发生在一个同样焦头烂额的午后。一位办理公司变更登记的申请人来到窗口,语气带着压制的焦灼:“材料交了两天了,一点消息没有,就想问问,还能不能办?”
  刹那间,一股滚烫的委屈直冲我的脑门:我们拼死拼活,牺牲了多少吃饭睡觉的时间?为什么就没人看见?我强压着翻腾的情绪,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和:“实在抱歉,最近业务量暴增,人手又紧,大家真是连轴转……”话一出口,连自己都觉得苍白无力,脸上想必已写满了疲惫与烦闷。
  他听完,没有发怒,没有抱怨,只是异常清晰地说出三个字:“所以呢?”
  这三个字,像一盆带着冰碴的冷水,猝不及防地兜头浇下。我那满腹的辛酸和自辩,瞬间被冻住,堵在喉咙口。
  是啊,所以呢?
  所以,改革阵痛是真的,人手短缺是真的,我的辛苦付出也是千真万确……但这些窗内的真实困境,是不是就该理直气壮地转化为窗外这位申请人等待的成本呢?我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苦衷,在一句“所以呢”的冷静追问下,突然显得如此苍白……
  我一直站在窗里,用窗内的规则和困难构建防御工事,却忽略了窗外那个人最朴素的诉求——他的事,到底能不能办成?那一刻,我第一次无比清晰地看清:自己深信不疑的“正当防卫”,在服务对象的视角下,竟是如此脆弱不堪的“自我中心”。
  那句“所以呢”,彻底浇灭了我心中委屈和防御的火焰。它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一扇名为“理解”的门。
  从此,“如何保持情绪稳定”这个窗口人的终身课题,我仿佛摸到了门道。当再听到“怎么还没好?”“为什么说法不一?”“你们之前弄错了!”这样的声音时,我的第一反应不再像受惊的刺猬般瞬间竖起尖刺,急于反击或辩解。
  我终于懂了:这些意见的靶心,是“窗口”这个岗位,是“办事”这个目标,而非我个人。同样,我也不必将对申请人的个人观感带入工作——不会因对方笑容可掬就放松审核尺度,也不会因对方冷若冰霜就省略关键提醒。我需要做的,是沉下心倾听他的诉求,努力理解他的困境,然后,和他站到同一边,以专业和规则为桥梁,共同去解决那个具体问题。
  我终于看清:窗里窗外,从来不是楚河汉界,分割两个阵营。只有审批人员,撑不起一个完整的行政许可;只有窗内的忙碌,窗口就沦为了冰冷的“制证车间”。唯有当窗里窗外的人,因为同一件事紧紧联结,共同面对,互相理解,彼此配合,那一方小小的柜台,才真正成为一个有生命、有意义的“窗口”。坐在柜台对面的那个人,和他要办的那件事,正是构成我们工作价值不可或缺的基石。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市场监管局 李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