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11

  如何讲出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如何促进精神共振的文明对话?7月15日,在第四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分组讨论第三小组上,从天南海北相聚而来的报业同仁,围绕“讲好中国故事 加强文明对话”主题分享经验成果,开启了一场经典的观点分享和智慧碰撞。

搭建平台 重塑传播生态体系
  在全球传播格局深度重构的数字化时代,国际传播呈现线性传播特征,媒体以渠道占有为核心展开竞争,平台化生存已成为国际传播的基本形态。
  “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本质上是传播生态体系的重建。”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尚林坦言,海南十分重视渠道建设,系统性谋篇布局,以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为关键支点,构建了“造好自主发声的三大平台、用好借嘴发声的三大渠道、建好对外发声的三大支撑”的“333”国际传播体系。
  “打造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石油样本,要把握着力点,找准切入点,构建支撑点,高质量构建发展共赢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中国石油报》社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中国石油党组宣传部副部长霍恚明表示,《中国石油报》挖掘内外资源,探索打造渠道、人才、合作的三维矩阵,建成涵盖5个平台、3种语言、11个账号在内的国际社交媒体矩阵,总浏览量由2021年的1亿增长至2025年6月的21亿,总粉丝量由60万增长到超500万。
  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特点,搭建自有自主的传播渠道已经成为做好国际传播的先决条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国际传播中心建立起多语种新闻网加英文客户端,加海外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账号矩阵,加以全球合作媒体矩阵为主体的对外传播的立体网络,链接和覆盖海外用户超过2000万。中国海关传媒中心构建报刊微博深度融合的全媒体生态,海关传媒抖音号践行短平快,去年打造百万+爆款20条。

深耕内容 技术赋能传播质效
  国际传播的本质是价值对话,而非单向输出,坚持故事原型的文化转译、情景共鸣的场景搭建、价值对话的平台赋能,立足内容做文章,才能在文明互鉴中更好地实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
  “内容永远是根本,高质量的内容始终是媒体发展的核心支撑,也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站稳脚跟的关键。”中国海关传媒中心总编辑孙霞云认为,讲好海关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形势在变,内容也在变,中国海关传媒中心重构内容体系,打造“硬核数据+人文叙事+微言论见”的内容矩阵,新增多个特色栏目和版面,在中国故事中植入海关基因,力求精准生动的表达。
  好内容源于深耕。英大传媒投资集团立足能源电力行业和企业实践,深耕内容建设。集团历时一年多策划并跟踪拍摄了阿里联网工程的建设全过程,制作了5集主题纪录片《点亮阿里》,外宣版《点亮阿里 一名工程师的日记》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也获得了第45届美国纪录片“泰利奖”。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晓童表示:“国际传播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通过故事来彰显中国的理念和方案的独特价值,进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我们鼓励媒体贴近用户消费趋势做多元化的热帖内容,这绝非机械性的迎合,有策略的贴近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微博执行总编辑高晰表示,微博一直在探索提升媒体内容在推荐流、关注流等流场景的覆盖和占比,同时为媒体的内容生态注入数字化动力,上线智搜功能并接入DeepSeek,智搜结果优先引用可信媒体内容,凸显媒体账号的公信力。强化对优质原创内容的识别加权,让正能量激活大流量,让中国声音扎得更深、传得更远。
  海峡都市报社积极探索AI数字人技术,推出百万数字人计划项目。海峡都市报社社长、总编辑黄少鹤表示,去年10月,AI数字人技术成功出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塞浦路斯邮报》达成合作,共同启动AI到塞岛项目,帮助《塞浦路斯邮报》打造当地最重要的文化IP。“技术赋能的价值远不止于内容的转译,基于需求的传播方式,让我们更加坚定对标国际传播规律,提升议题设置的巧实力。”

创设品牌 推动文明对话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明对话,要真正让受众愿意听、听进去、还能自己讲出来,其实并不容易。由上海市新闻办主办,上海日报社承办的面向外籍人群而推出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CNS,坚持寓宣传于服务,形成外国人服务外国人的运营理念,并策划了一系列他们愿意参加,又愿意主动在社媒上分享的活动。
  “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小程序等多渠道发布涵盖生活、文化、政务等方面的内容,真正让来上海、在上海的老外不见外。”上海日报社副总编辑、总经理高兴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不是一个传播的动作,而是一种关系的建立。“让外国人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语气、叙事方式,说出我们想要传达的故事和理念,出于真情实感的分享,有时比官方稿件更具有说服力。”
  探索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好模式,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开展了国际青年创作基地计划。这是一档国际创作者的孵化项目,在浙江大学落地,并举办了亚洲青年学术沙龙,同时围绕这个计划,还推出视频展播栏目“My Days in Zhejiang”,邀请国际青年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浙江的体验,为世界了解浙江、了解中国提供多元的在地视角。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主任蒋蕴表示:“通过活动,我们聚集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表达能力的外国青年创作者,还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一档脱口秀栏目‘Just Talk’,让更多的老外来讲好中国故事。”
  环球时报社主动走出去,通过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跨越地理阻隔,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今年,环球时报社分别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和哥伦比亚驻华使馆举办了阅读四季中俄文学沙龙,以及阅读春天中拉文学沙龙活动,从文学发展透视历史长河中的中俄友谊,由文化交流衍生出两国民间共识与价值共鸣。环球时报社英文版采编中心执行副主编白天天坦言:“真正的文明对话是承认和尊重不同,媒体的职责是对世界宣传这样的理念,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黄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