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数”说市场监管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11

编者按:
  
市场监管数据是观察经济运行质效、感知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在宏观调控、行业引导和社会监督中的支撑作用,市场监管总局规划和财务司近期组织有关司局,对2025年上半年形成的市场监管领域有关统计数据和重要数据进行了梳理和解读。
  这些数据既折射出市场监管部门在维护公平竞争、保障消费安全、夯实质量基础等方面的扎实成效,也反映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市场规范的深度互动。通过数据透视与趋势解读,旨在为各界把握市场动态、优化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在规范中提质、在创新中前行。

上半年办结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10件、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329件
反垄断监管执法质效进一步提升

数据基本情况
  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新立案调查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11件,办结5件垄断协议案件和4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以及1件拒绝、阻碍反垄断调查案件,罚没款合计6.3亿元。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329件、受理后申报方撤回申报8件,附条件批准邦吉全球有限公司收购蔚特有限公司股权案、全日空控股株式会社收购日本货物航空株式会社股权案。

数据解读
  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医药、公用事业、殡葬、行业协会等六大重点领域,强化反垄断监管执法,先后查处上海信谊联合等3家医药企业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垄断协议案、津药药业等经营者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垄断协议案,罚没款合计5.9亿元,有效推动药品价格降至合理水平。
  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黑龙江省大庆市机动车检测行业协会组织机动车检测机构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案、安徽省当涂县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等,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殡仪馆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立案调查,切实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国内企业并购较为活跃,汽车、化学原料等领域制造业并购交易表现亮眼。
  从案件类型看,绝大多数经营者集中案件为简易案件并在初步审查阶段(受理后30天内)结案,审结简易案件296件,约占90%。
  从交易金额看,经营者集中案件交易金额合计超13000亿元,最大单笔交易金额为1230亿元。
  从境内外集中类型看,境内企业投资较为活跃,境内企业间集中数量205件,约占62%。从行业分布看,涉及制造业、水电气热生产供应、金融、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信息技术服务、房地产、租赁商务服务等投资较为活跃。
  从交易类型和模式特点看,涉及同行竞争者的横向集中约占55%,涉及上下游企业的纵向集中约占42%,涉及混合集中的约占29%。
  从企业注册地看,参与经营者集中的企业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北京、广东、上海、山东、江苏为参与集中企业注册地数量前五大省(市)。

  (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一司、反垄断二司)


上半年全国从业人数达六万三千人
计量行业高层次人才比例攀升

数据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国计量行业主要企事业单位从业人数达6.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比例攀升,博士研究生共计775人(约占1.2%),硕士研究生共计8387人(约占13.3%)。

数据解读
  计量人才是推动计量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保障国家量值传递体系安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技术力量,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科技创新、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5年,《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入深化实施阶段,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49.9%为年龄在4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
  人才结构持续优化,高级职称人数9495人(约占15.1%),中级职称人数18937人(约占30.1%)。
  从事计量检定校准相关技术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一级注册计量师11897人(约占18.9%),二级注册计量师26190人(约占41.6%)。
  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加力推动计量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强化在量子传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项目支持、资源引导,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激活计量人才发展潜力。

  (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


上半年缺陷产品召回力度加大
守护消费安全更加主动

数据基本情况
  2025年上半年,我国共开展缺陷消费品召回485次,涉及产品292.7万件。其中,受市场监管部门调查等有关影响的消费品召回463次,涉及产品211.1万件,分别占95.5%和72.1%。
  共开展汽车产品召回87次,比上年同期下降34.6%;涉及车辆528.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9.4%(新能源汽车召回48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0.0%,涉及车辆152.9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31.0%)。其中,受市场监管总局调查等有关影响的汽车召回21次,涉及车辆233.9万辆,分别占24.1%和44.3%。

数据解读
  缺陷产品召回是指生产者对存在系统性安全缺陷的产品采取修理、更换或退货等措施,以防范人身财产损害、维护公共安全与市场秩序。市场监管总局严守安全底线,创新监管方式,持续完善汽车和消费品召回管理,坚决维护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着力营造良好市场消费环境。
  上半年,召回次数最多的分别是儿童用品召回168次,占34.6%;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召回108次,占22.3%;电子电器召回101次,占20.8%。
  召回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电子电器召回130.5万件,占44.6%;食品相关产品召回94.6万件,占32.3%;儿童用品召回34.9万件,占11.9%。
  汽车召回次数比上年同期下降34.6%,召回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9.4%。从缺陷涉及的系统看,转向系统、发动机和制动系统是缺陷产生的主要部件,占召回总数量的76.4%。其中,因转向系统缺陷召回6次,涉及车辆224.0万辆,占召回总数量42.4%;因制动系统缺陷召回16次,涉及车辆74.5万辆,占召回总数量14.1%。

  (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


上半年新批准建立国家标准物质524项
标准物质国际计量互认能力稳居国际第一梯队

数据基本情况
  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批准建立国家标准物质524项,比上年同期增长78.8%,涉及研制单位51家。其中,国家一级标准物质31项,占比5.9%,比上年同期增长47.6%;国家二级标准物质493项,占比94.1%,比上年同期增长81.3%。

数据解读
  标准物质是开展化学、生物等检测活动必不可少的“标尺”和“砝码”,是国家计量能力建设的关键要素。截至目前,市场监管总局累计批准建立国家标准物质18982项,标准物质国际计量互认能力稳居国际第一梯队。
  从应用领域看,今年上半年,批准建立环境监测领域标准物质202项,占比38.6%,比上年同期增长69.7%;制造业及石化产业领域标准物质150项,占比28.6%,比上年同期增长108.3%;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标准物质134项,占比25.6%,比上年同期增长78.6%;医疗卫生领域标准物质38项,占比7.2%,比上年同期增长40.7%。
  各领域标准物质新建数量均有明显增长,其中制造业领域标准物质增幅最大,新建的石墨物理特性系列标准物质,包括比表面积、粒度分布、振实密度、磁性物质4类,为锂电池制造企业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检测“标尺”,有力支撑原材料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优化。

  (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


2024年全国检验检测行业共实现营收4876亿元
集约化发展趋势和高技术服务特征更加鲜明

数据基本情况
  2024年,全国检验检测行业共实现营收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4.4%,继续保持良性增长势头。全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53057家,全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5.5亿份,与上年比,分别下降1.4%和8.7%,机构数量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拐点。
  与上年比,平均每家机构营收增加51.5万元,平均每份报告营收增加110.9元。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规上”机构共计7972家,占全行业15.0%,比上年上升7.0%;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小微机构数量51007家,占全行业96.1%,比上年下降0.1%。

数据解读
  从行业分布看,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的机构数量增长2.1%,而建筑工程、建筑材料、机动车检验等传统领域的机构数量下降0.4%。
  从人员构成看,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同比增长4.8%;中级以下技术职称人员同比下降0.6%。
  从技术能力看,检验检测仪器设备1067万台套,比上年增长3.9%;资产原值5701.7亿元,比上年增长8.0%。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机构6025家,行业占比11.4%,为全国企业平均占比的15.0倍;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的机构1500家,行业占比2.8%,为全国企业平均占比的11.3倍。
  总体而言,呈现出“三升三降”特征:一是行业营收和单位产值稳步上升,机构数量和报告数量出现下降,检验检测服务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二是规模以上机构占比上升,小微型机构占比下降,反映出行业资源向优质主体集中,行业集聚程度上升,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三是高端供给能力上升,低端供给占比下降,反映出行业向高技术、专业化、新兴领域加速转型,高端人才、先进装备投入持续加大,检验检测专业化能力稳步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特征更加鲜明。

  (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


上半年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632项
有力支持“两新”工作顺利开展

数据基本情况
  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共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632项,其中,推荐性国家标准1530项,比上年同期增长43.5%;强制性国家标准102项,比上年同期增长72.9%。

数据解读
  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加快推动“两个方案”,即《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重要标准研制,上半年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20项,涉及能效能耗、污染物排放、新能源汽车、北斗应用、人工智能、装饰装修产品和材料、家用电器等方面。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通过标准更新升级,推动老旧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简称“两新”),有力支持“两新”工作顺利开展。截至目前,“两个方案”部署的583项国家标准已发布472项,完成率达81%。
  加强绿色低碳标准供给,在“双碳”领域,批准发布照明产品、塑料制品、化学纤维等产品碳足迹标准,以及玻璃纤维、建筑石膏生产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10余项;在绿色产品领域,批准发布建筑玻璃、防水密封材料等5项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批准发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20余项国家标准。
  加大强制性标准研制力度,在网络安全方面,批准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安全规范、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等30余项国家标准;在交通安全方面,批准发布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高速公路LED可变限速标志等20余项国家标准;在安全生产方面,批准发布重大火灾隐患判定规则、危险货物品名表、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等40余项国家标准。

  (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