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12
|
本报讯 2024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市场监管局集中调动技术力量,解决部分红曲产品不合格问题,努力为红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2024年7月15日,经抽检发现,宁德市古田县10家红曲生产经营单位的29批次红曲产品桔青霉素项目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问题。红曲产业是古田县的支柱产业,2012年“古田红曲”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红曲产品的分类包括食品添加剂、酿造用红曲和功能性红曲等,宁德市共有红曲类产品食品生产许可企业7家、登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30家,其中5家食品生产企业生产食品添加剂,2家同时生产食品添加剂和酿造用红曲,30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只生产酿造用红曲,无生产功能性红曲的企业和小作坊。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从紧抓核查处置与精准技术帮扶两方面入手,积极化解红曲产品食品安全风险。
开展核查处置工作。一是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全面梳理涉事的10家红曲生产经营单位的问题产品,现场检查生产车间、原辅材料和成品仓库、生产控制过程、实验室及各项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查明问题产品流向,向四川广元、江苏兴化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出7份协助调查函。二是开展专项抽检监测。分别抽检6家红曲食品生产许可企业的6批次红曲产品和5批次红曲菌种,检出桔青霉素项目异常红曲产品3批次、红曲菌种4批次,所有产品均未检出米酵菌酸和洛伐他汀成分。三是启动召回封存处置。全面调查问题产品生产销售状况,查明涉事的8家问题产品生产单位和2家委托加工生产单位的库存产品,封存问题批次产品,要求2家问题企业(含1家小作坊)停止生产销售,6家已投料但产品尚在发酵工艺过程中的问题企业停止现有产品销售,2家委托加工企业终止委托加工行为。四是落实责任督促整改。启动为期2个月的红曲产品专项治理,下达食品安全“三书一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指导建立古田红曲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引导小作坊向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开展精准技术帮扶。一是推动标准修订。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对食品添加剂红曲米和酿造用红曲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关键项目抽样检验。通过对比检测数据与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桔青霉素指标的限量标准,同古田县红曲协会商讨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红曲米》《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酿造用红曲》等,科学设定食品添加剂红曲米和酿造用红曲中桔青霉素的限量值,红曲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形成制修订意向。二是开展“把脉问诊”。先后4次组织省卫生健康部门、省微生物研究所相关人员及食品领域专家深入古田县红曲生产企业调研,研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酿造用红曲》主要指标修订可行性,安排专项检测经费,开展红曲米、酿造红曲、红曲酒、酒糟、醋等红曲产品及红曲相关产品检测,聚焦质量提升提出指导性意见。三是提供技术指导。投入300万元人民币专项财政资金,成立由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技术机构参与的科技小站,与红曲产业集中地建立挂钩帮扶机制,推动红曲生产企业、小作坊开展厂房、车间改造,生产工艺从传统柴火烘干法升级为新能源热泵烘干模式,红曲产品共享实验室和专业的检验人员配备实现从无到有。
以核查处置为工作切口,经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技术帮扶,目前宁德市古田红曲类产品抽检合格率已达100%。红曲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技术帮扶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郑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