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13
执法人员在某电梯使用单位查看电梯安全管理资料。|执法人员在某游乐场开展大型游乐设施检查。|执法人员对气瓶充装单位开展检查。
特种设备广泛用于各行各业,惠及千家万户。特种设备安全关乎群众“稳稳的幸福”,关乎企业“安心的生产”,关乎城市“可持续的未来”,守护特种设备安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今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市场监管局以“守护特种设备安全,共享美好生活”为根本遵循,聚焦特种设备这一城市治理的关键领域,全方位筑牢特种设备安全底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厚植“安全根基”。
以制度先行夯实安全根基
日常监管是特种设备安全的“常规防线”。新津区市场监管局坚持“预防为主、精准发力”,通过制度规范明确监管路径,依托智慧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构建“底数清、责任明、风险可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以方案定方向,构建系统化监管框架。制定《2025年特种设备监督检查方案》,结合区域设备分布特点、风险等级及往年监管数据,明确“抓重点、控风险”的工作思路。同时,细化检查项目清单,涵盖主体责任落实、设备检验状态、安全附件有效性、作业人员持证情况等内容,让监管工作有章可循、靶向发力。
以预警促主动,推动超期风险前置化解。建立超期预警通报机制,每月通过特种设备监管工作群,向使用单位推送下个月设备超期预警单,明确超期设备及其数量、到期时间及检验流程,从源头减少“带病运行”风险。
以数据强靶向,实现重点监管精准落地。深化智慧监管平台数据应用,月初将超期未检设备的使用单位标记为“重点监管对象”,纳入本月检查计划并增加检查频次。平台通过数据比对,自动生成超期设备单位清单,为监管人员提供“检查路线图”,让监管资源向高风险点集中。截至目前,累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32家次,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100余份,责令企业停用设备或限期整改隐患。
以规范管理织密防护网
新津区市场监管局聚焦电梯使用高频场景,从规范维保行为、强化技术赋能到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全流程监管、全链条保障”的治理体系,让群众每一次乘梯都充满安全感。
以会议促规范,凝聚维保共识。今年年初召开全区电梯维保单位工作会,覆盖辖区40余家维保单位负责人及技术骨干。会上解读《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等规范,通报典型维保违规案例,明确“维保质量终身追责”要求。围绕“配件质量、维保频次、应急响应”等核心要素作出要求,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提质”,形成行业自律、规范经营的良性生态。
以智慧促效能,推行无纸化维保。全面推广电梯无纸化维保系统,实现维保记录“电子化留痕、可追溯、易监管”。目前全区58家维保单位、4482台电梯完成系统接入,维保人员通过移动端实时上传维保项目数据,监管部门可在线核查维保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从技术层面杜绝“走过场”式维保。
以约谈促整改,强化监管震慑。针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维保周期超期、维保时间过短、关键项目漏检”等问题,对4家违规维保单位开展集中约谈。约谈直指问题根源,明确整改时限与复查标准,并将此次约谈纳入维保单位维保质量信用等级评价量化考核,若相关单位屡教不改,将采取“暂停新增业务、公开通报批评”等惩戒措施,形成“发现一起、约谈一起、整改一起”的闭环管理,倒逼维保单位绷紧“安全弦”。
以保险促保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积极鼓励、引导电梯使用单位购买电梯安全责任保险,推动“保险+服务”模式落地。通过政策宣讲、案例分析,向物业、企业解读保险在“意外赔付、故障维修、第三方追责”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减负、群众受益、风险共担”局面,为电梯安全增添“兜底保障”。目前,共覆盖电梯300余台。
以专业力量筑牢技术防线
面对特种设备技术复杂性高、监管专业性强的特点,新津区市场监管局积极引入权威技术机构,通过“专业支撑+精准抽查”的模式,弥补短板,提升隐患发现的精度,构建“政府监管+专业机构+企业自律”的技术保障体系。
强化监督抽查技术支撑。与成都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在监督抽查、风险评估、技术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市特检院选派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领域的多名专家,参与新津区特种设备年度监督抽查工作,重点对化工企业压力容器、工业园区起重机械等高危设备进行“技术体检”。截至目前,共抽查设备400余台,通过专业设备检测、结构应力分析等手段,累计发现设备材质老化、安全附件失效等隐患50个,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诊断报告”,推动企业精准整改,让监督抽查从“外观检查”向“深度剖析”升级。联动电梯检测机构,规范自行检测行为。针对电梯使用单位开展自行检测的新规要求,与具备资质的电梯检测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委托其对本年度开展电梯自行检测的32家单位125台电梯实施“飞行抽查”。检测机构依据《电梯自行检测规则》,随机抽取已完成自行检测的电梯,从检测流程规范性、项目完整性、结果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复核,对发现的问题形成评估报告反馈至监管部门,推动自行检测单位强化内部管理,确保自行检测不走过场、数据真实可靠,让“企业自检+第三方抽查”形成监管闭环,倒逼企业提升自检质量。
以铁腕手段筑牢安全防线
新津区市场监管局开展特种设备“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专项行动,通过“四不两直”方式,直击问题核心,推动风险隐患动态清零。
专项行动中,执法人员聚焦气瓶充装站、危险化学品企业、居民小区、酒店等重点场所,累计检查单位24家,覆盖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等50余台。通过现场核查设备运行记录、检验报告、应急演练档案等,结合实地操作测试,共发现未张贴使用登记标识、安全附件超期未校验、电梯紧急通话装置无人接听、应急演练未开展等问题56个,均第一时间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明确整改标准与时限。为强化警示效应,将典型问题通过区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进行曝光,详细披露问题单位名称、设备类型、具体隐患及整改要求,营造“曝光一起、警示一片”的监督氛围。同时,建立整改“回头看”机制,安排专人跟踪督办,对逾期未改的单位依法从严处罚,确保整改不走过场。截至目前,所有曝光问题均完成整改,整改闭环率达100%。
以机制合力破解治理难题
特种设备及目录外游乐设施安全涉及领域广、监管链条长,新津区市场监管局打破部门壁垒,通过建立专业协调机制、强化问题通报、明确监管责任,构建“发现—通报—整改—反馈”的全流程协同机制,让跨领域安全隐患“有人管、管得好”。
组建专业委员会,织密协同治理网络。牵头成立特种设备及目录外游乐设施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整合市场监管、教育、公园城市、农业农村、应急等7个部门力量,明确各成员单位在设备生产、使用、监管等环节的职责边界。委员会建立“问题共商、隐患共治、责任共担”工作机制,统筹解决“监管交叉、责任空白”等难题。
实行月度台账通报,推动隐患整改提速。建立“特种设备问题隐患月度通报”制度,由市场监管局汇总排查的设备隐患,形成包含隐患描述、责任单位、整改时限的台账,每月通过委员会工作群向各部门通报。对超期未整改的隐患,标注“红色预警”并提请委员会协助督办。委员会成立以来,通报隐患台账1期,涉及问题2个。强化目录外设施监管,填补监管空白地带。组织各部门开展目录外游乐设施底数摸排,建立设备台账,并邀请专家指导开展安全检查培训,结合本区域实际,深入解读《成都市特种设备目录外游乐设施安全监管技术指南》。通过“标准引领+部门联动+属地落实”,让以往“没人管、管不好”的目录外游乐设施纳入监管视野,织密全域安全防护网。
下一步,新津区将持续深化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依托智慧监管平台,拓展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链,以技术赋能精准监管;深化与成都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等第三方机构合作,绘制风险图谱、强化自行检测质量管控,提升技术支撑效能。同时,将专项行动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通过重大隐患“回头看”和非现场监管,确保严管常态,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控、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为区域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倪永江 许嘉宏/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