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质量筑基科技赋能 助力质量强区发展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14

  质量强国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支点,市场监管要将质量基因融入产业血脉,以市场监管现代化服务新质生产力跃升。重庆市綦江区市场监管局锚定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紧扣民营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全链条治理为抓手,通过质量筑基、科技赋能、监管革新三维联动,构建起覆盖产业、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提升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驱动激活产业升级动能
  创新是破局之矛,质量是立身之基——唯有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底气。
  我局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关键,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今年以来,深化校企联动,推动12家企业与西南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食品营养与健康(火锅)产业学院、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形成“高等院校—实验室—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育成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联合重庆大学建立创新中心,引导28家企业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355件专利、12003件注册商标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为产业升级筑牢创新根基。
  聚焦全市“2+4”(“2”即轻合金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产业,“4”即食品加工、装配式建筑、信息安全和天然气化工产业)产业体系做强集群效应,我局推动轻合金材料产业“电解铝整合、再生铝利用、高端合金研发”全链条发展,实现产值140亿元;引导30余家汽摩零部件企业转型新能源赛道,推动该产业集群入选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5个食品加工“爆品”,助力食品工业园区跻身全市十大重点加工园区。此外,实施“用数赋智”行动,指导企业完成202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25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家企业获评市级绿色工厂,10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9家成长为国家级“小巨人”,产业向精深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数字赋能提升质量治理效能
  数字化不是简单替代人力,而是重构风险预警—精准处置—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范式,让监管既有铁腕力度更有智慧温度。我局以数字化手段重构监管与服务模式,在全市首创食品生产企业信用监管系统,评定A级企业8家、B级52家、C级12家,实现信用分级精准施策;搭建“渝溯源”平台,推动5043户经营主体入驻,完成火锅底料、肉类等重点食品首站赋码10381个,196家农业企业纳入农产品全程追溯体系,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化追溯链条。
  为推动“互联网+监管”向纵深发展,我们在14家食品生产企业部署AI监控,5家加装温湿度物联感知设备,实时“捕捉”生产环节风险;建成“阳光餐饮”平台,748家餐饮单位实现“视频厨房”“网络厨房”全覆盖,3520家入驻“重庆阳光餐饮”平台,入驻率达92%。创新食品安全“吹哨人”制度,兑现奖励10人次,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去年以来,我们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完成900余个问题整改,实现“监管效能提升、企业干扰减少”的双赢。

质效协同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为了让质量强区建设的蓝图落地车间,我们以“党建+”破局,让质量“掌舵人”走进企业,同时加强标准驱动、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产业的活力。
  构建全链条质量提升机制。成立铝产业链联合党委、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创新联盟,以“党建+创新+质量”模式打破产业链质量瓶颈,帮助企业解决检验检测、工序控制等问题27个。建立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582家企业设立质量“掌舵人”,1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协会优秀QC成果二等奖,培育市级质量标杆企业集群目标继续向前推进。
  以标准与品牌双轮驱动价值提升。建成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引导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8项,抢占产业发展标准制高点。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地标品牌+企业品牌”体系,全区拥有驰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4件、中华老字号1个,通惠街道跻身全国质量强区(镇)培育库,质量强区建设成色更足。
  下一步,綦江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深化质量筑基、科技赋能举措,加大力度推动产业质效升级,为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綦江篇章提供坚实质量支撑。

□重庆市綦江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