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14
一只右手正将“鞋边去黑剂”投入垃圾桶时,画面中竟凭空多出另一只“右手”,两只手一同丢弃商品。这并非科幻电影特效,而是买家为骗取“仅退款”精心炮制的伪证。近日,博主“蔡宝宝”曝光的一段视频引发广泛热议。
电商从业者纷纷晒出类似遭遇:同一杯子申请退款时,两次提交的裂痕位置截然不同;全新衣物突然出现难以解释的破损;水果霉斑照片上甚至留着AI生成软件的明显水印……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证据”,撕开了电商“仅退款”机制下日益严峻的诚信伤口。
“仅退款”初衷被扭曲,诚信堤坝频现管涌
“仅退款”政策本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而生,是平台为提升用户体验、倒逼商家重视质量与服务的一项制度设计。消费者在遭遇商品质量缺陷、描述严重不符或商家拒不处理等明确问题时,可通过此机制便捷维权。然而,当“仅退款”被部分人视为“薅羊毛”的捷径时,这项保护消费者的机制便逐渐滑向异化的边缘。
从过去粗糙的PS拼接,到如今借助AI绘图工具、智能修图软件、深度伪造技术,羊毛党伪造“证据”的门槛大幅降低,速度与逼真度却呈几何级提升。一个普通用户稍加学习,即可在几分钟内生成足以乱真的“破损包裹”“过期标签”或“瑕疵特写”。
某人工智能领域业内人士坦言:“当前开源AI工具的功能强大且易得,伪造一张肉眼难以辨别的商品问题图,技术门槛非常低。这给恶意退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中小商家之痛,成本重压与维权困境
当虚假退款如潮水般涌来,首当其冲的便是数量庞大、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商家。有AI领域专家曾统计,利用AI生成假图申请退款的操作让不少商家遭受的损失占营收的5%—8%。
“一个成本十几元的杯子,若遭遇恶意‘仅退款’,相当于五六个正常订单的利润瞬间蒸发。”在浙江义乌经营小百货的店主小林无奈地向记者表示。
另一位经营生鲜水果的平台内商家向记者介绍:“有时明知对方图片是假的,霉斑颜色都不自然,但为了一个几十元的单子反复举证、申诉、拉扯好几天,我们耗不起,最后只能咬牙认了。”
采访中,多位商家向记者表示,面对这些荒诞却汹涌的“仅退款”申请,他们大多选择隐忍。究其原因,一方面,向平台申诉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举证反驳,且结果难料;另一方面,频繁的纠纷率与退款率会直接影响店铺评分、流量分配甚至平台资格。
更令人闹心的是,商品被“仅退款”后,部分“消费者”并无实际销毁,反而二次销售。有商家曾发现自家被“仅退款”的瑕疵品赫然出现在其他二手平台,价格低廉,说明页还特意标注“仅拆封”。
构建“技术—规则—法治”的三维防线
面对AI技术带来的治理挑战,单纯依赖商家自救已难以为继,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生态。
平台作为关键枢纽,需投入研发力量,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精准筛查虚假图片与视频,如检测PS痕迹、物理合理性、多图比对一致性等;建立更精细化的用户信用评价体系,对高频次、模式化申请“仅退款”的账号进行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
监管部门应建立协同机制,对组织化、产业化的“职业羊毛党”团伙,利用AI技术大规模实施诈骗的行为,依法予以重点打击,追究刑事责任,形成有效震慑。鼓励平台和商家向监管部门举报重大线索。
相关法律法规也需与时俱进,明确界定“退款不退货”场景下的欺诈行为性质与法律责任,为平台治理与司法实践提供坚实后盾。同时,社会诚信体系的协同建设刻不容缓。将电商领域的不诚信行为有效纳入更广泛的个人征信系统记录,让失信者在金融、出行、就业等多领域真正感受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威力。
当数字经济的洪流奔涌向前,诚信是唯一坚不可摧的河床。面对虚假视频中尴尬悬停的“第二只右手”,我们需凝聚平台革新、制度完善与社会监督的合力,让每笔交易回归真实与互信的朴素原点,这不仅是对商业生态的救赎,更是对我们共同珍视的契约精神的庄严捍卫。
□本报记者 袁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