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思考 > 

市场监管部门拉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浅析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18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关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关乎国家整体发展大局。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传统难题,既需要从政策与资源方面进行倾斜,更需要发挥综合执法效能,进而推动实现市场监管工作现代化。这显然离不开集监管技术提升和监管环境优化于一体的市场监管力。

发挥协同共治力 破解民族地区监管难题
  民族地区市场监管工作面临文化多样性、地理复杂性、产业特殊性等多重挑战,传统的单一监管模式已难以适应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于一体的市场共治格局成为“破题之钥”。
  企业自治关键在于构建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市场监管总局2017年提出“将信用监管作为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的核心内容”,强调信用是连接市场交易、市场投资以及政府监管的重要纽带。对民族地区而言,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信用监管体系尤为迫切。应突出“信用+特色产业”导向,建立覆盖特色农产品种植户、民族手工艺作坊、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信用档案,记录生产经营主体的资质许可、产品质量、合同履约等信用信息,并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延伸应用于评价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其中,创新探索“信用+金融”,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帮助民族地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是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当下,文化差异是民族地区开展市场监管工作经常遇到的难题,也是市场监管部门有效执法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构建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是克服民族地区市场监管难题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行业协会作为市场监管协同共治的重要主体,其凭借对行业特点和民族习俗的了解,成为民族地区社会共治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宗教人士和族群长老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文化认同基础,发挥其调解监督作用至关重要。比如,西南民族地区的一些市场监管部门构建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邀请族群长老、宗教人士等参与调解,将国家法律法规与民族习惯有机融合,减少了执法阻力,提升了监督效果,真正实现了市场监管“情、理、法”的有机统一。

发挥创新驱动力 构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法治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根基,也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如何以创新监管赋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市场监管部门应通过完善法治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执法效能,为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比如针对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生态旅游等,市场监管部门可联合行业组织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依法制定团体标准或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产品质量和工艺流程,打造特色品牌。同时,聚焦民族地区传统知识、民族手工艺等重要的无形资产,市场监管部门可通过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完善标准体系、打击侵权假冒等措施,为民族地区特色品牌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
  基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考虑,市场监管工作应精准施策,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民族地区要用好用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市场监管部门可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对于文化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则可加强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产业的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
  同时,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可采取“一链一策”精准扶持。其中,针对民族特色旅游业,可规范提升民宿、餐饮、旅游购物等领域的整体服务质量,发展特色服务项目。

发挥技术支撑力 促进民族地区贸易繁荣稳定发展
  智慧监管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技术引擎”,能够显著优化民族地区的产业生态环境,增加民族地区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创造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基于此,市场监管部门可通过建设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数据资源,实现质量安全全程追溯。针对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广西创新推广“非接触式监管”模式,通过远程监控、移动监管等技术手段,降低了监管成本,提高了监管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地区智慧监管建设须与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步推进,引导民族传统手工业应用二维码、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产品防伪溯源。同时,要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规范化发展,培育“直播电商+特色产品”的新业态。
  与此同时,数字化监管工具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传统边境贸易监管模式,为提升通关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技术可能。例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组织专家团队下沉服务,帮助企业完善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力改善了边境地区企业普遍质量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况。针对边境贸易长期面临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等挑战,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标准引领和质量提升策略,推动边境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而在认证认可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则积极推动边境贸易企业参与国内外质量认证,推动构建边境贸易质量提升的技术支撑体系,助力产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

发挥效能提升力 解决民族地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能否切实解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是检验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标准。
  食品药品安全是民族地区群众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构建“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闭环的监管机制,切实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
  同时,在执法机制创新上,充分借鉴服务型、治理型执法理念,做到宽严相济、惩教结合,有效解决了民族地区群众“办事难”“跑路远”的民生困扰。比如通过执法力量下沉,在乡镇基层设立市场监管工作站,简化少数民族经营者证照办理流程;针对民族地区经营户分散、距离办公地点远等实际情况,大力推行“上门服务”,结合日常巡查主动上门受理开业申请、颁发营业执照等,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民族地区“放管服”改革,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针对少数民族经营户数量集中的状况,推行服务部门联办机制,开展营业执照寄递业务、推出口述办照便民措施,为少数民族经营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要加强民族地区市场秩序维护,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民族特色产品、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为合法经营者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 劲 中国市场监管报社 孔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