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思考 > 

英国安全代表制度:从工业悲剧到安全奇迹的50年历程(下)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18

成功经验的核心要素
  英国安全代表制度50年来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总结出了几个关键的成功要素。首先是法律地位的明确性和权威性。英国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安全代表的各项权利义务,不仅详细列出了代表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确了雇主必须配合什么、不能限制什么。这种法律层面的明确规定为安全代表履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让代表在面对雇主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避免了因为权责不清而导致的推诿扯皮。
  专业支撑体系的建立是制度成功的第二个关键要素。英国的实践表明,仅仅给予安全代表法律地位是不够的,还必须确保他们具备履职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会组织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利用自身积累的专业资源和经验,为安全代表提供了系统性培训和持续性的技术支持。这种专业支撑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贯穿代表整个任期的持续服务,确保代表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
  资源保障的充分性是制度有效运行的第三个要素。英国法律明确规定,雇主必须为安全代表的履职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和信息支持。带薪培训时间确保了代表能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工作时间内的安全活动保障确保了代表有足够的时间履行职责;强制性的信息提供要求确保了代表能够获得履职所需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这些看似细微的规定实际上为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严密的保护机制是制度持续发展的第四个要素。英国建立了完善的反歧视法律体系和申诉救济机制,严格禁止雇主因为安全代表履职而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报复。这种保护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上,更重要的是有完善的执行和救济机制作为后盾。当安全代表遭受不公平待遇时,可以通过就业法庭等途径寻求法律救济,这个“保护伞”让代表能够放心大胆地履行职责,不必担心因为坚持原则而付出个人代价。
  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是制度深入人心的第五个要素。经过50年的发展和积淀,英国已经形成了重视工人参与、尊重安全代表的深厚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安全代表不再被视为“找茬的人”或“麻烦制造者”,而是被认为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伙伴和宝贵资源。管理层学会了倾听安全代表的意见,员工习惯了通过安全代表表达意见建议,这种良性互动成为了制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英国半个世纪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国家建立和完善安全代表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首先,制度建设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英国的安全代表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从《罗本斯报告》提出理念,到1974年法律确立框架,再到1977年细化操作规程,最后到1996年扩大覆盖范围的渐进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向前推进,这种渐进式的发展模式既避免了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冲击和阻力,也确保了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他国家在借鉴英国经验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分阶段的实施计划,不能期望一步到位。
  专业支撑体系的建设是制度成功的必要条件。英国的经验表明,无论是依托工会组织还是建立其他形式的专业机构,都必须为安全代表提供持续、系统、高质量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这种支撑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性的入职培训上,而应该是覆盖安全代表整个任期的持续服务。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还要涵盖风险识别、评估分析、沟通协调等实用技能。技术支持不仅要提供理论指导,还要包括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疑难解答等实践帮助。
  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制度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英国通过国家立法明确了安全代表的法律地位,详细规定了其权利义务,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机制和救济途径。这种法律保障不能仅仅是宣示性的条款,而必须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具体规定。其他国家在建立类似制度时,必须根据自身的法律体系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安全代表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企业文化建设是制度深入人心的重要环节。法律可以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但文化决定人们愿意做什么。英国用50年时间培育了重视工人参与、尊重安全代表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政府、企业、工会、员工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要转变管理观念,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配合;工会要提升服务水平,从单纯维权转向专业支撑;员工要增强参与意识,从旁观者转向积极参与者。只有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建立起支撑制度长期发展的文化基础。
  英国用50年的时间证明,让工人真正参与安全管理,不仅能够挽救生命、减少伤害,还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这个制度的核心理念很简单:最了解工作现场的人,最应该参与安全决策。正是这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让英国从工业悲剧逐步走向了安全奇迹。(本文上篇详见7月24日特设天地版)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战略理论研究中心 宫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