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小作坊里的“大民生”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20

  “以前车间墙角总有卫生死角,现在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带着我们一点点整改,连防鼠网的孔径都帮着校准,真是服务到家了。”8月15日,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一家花生油小作坊负责人宁召广指着焕然一新的生产车间说。这是宁阳县市场监管局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的缩影。
  今年以来,该局以“民生小切口”撬动“食品大安全”,通过靶向检查、全程追溯、示范引领三项举措全面提升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水平,持续提升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

靶向“体检”:从墙角到标签的“全链条扫描”
  “操作台缝隙里的残渣要彻底清理,食品添加剂必须贴好‘身份证’标注使用量。”日前,在蒋集镇一家糕点小作坊里,执法人员手持检查清单,逐项对照生产规范开展靶向“体检”。今年以来,宁阳县市场监管局将食品小作坊现场检查细化为卫生清洁、设施消毒、区域分隔、三防配置等九大类69项具体指标,实现生产全流程覆盖。
  在生产场所,执法人员不仅查看地面墙面清洁度,更检查墙角防鼠设施是否达标,细看紫外线消毒灯使用记录是否完整;在原辅料库,逐一核对原料是否离地离墙存放,抽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针对群众关心的标签问题,重点核查成分标注是否完整、宣传用语是否合规,对发现的“早产标签”“模糊厂址”等问题当场开具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时限和标准。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现场检查230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隐患156个。

溯源赋能:一本台账管到底的“透明化监管”
  “这表格设计得太贴心了,进货渠道、投料数量、添加剂使用量一目了然。”接过市场监管人员送来的标准化台账表格,文庙街道豆制品小作坊经营者孟广龙连连点赞。为破解小作坊记录不规范、追溯难问题,宁阳县市场监管局专门设计印制包含原料验收、生产加工、食品添加剂使用、产品销售等内容的标准化台账表格2000余份,免费发放给全县食品小作坊经营者。
  在资料审核中,执法人员重点核查进货查验记录是否可追溯,投料记录是否与产出量匹配,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否符合“专人保管、专柜存放、专册登记”要求,确保每一批次产品都能溯源。“现在从大豆进厂到豆腐出厂,每一步都记在台账上,出了问题能快速查到原因,心里踏实多了。”孟广龙的话道出众多小作坊经营者的心声。目前,全县食品小作坊台账规范率较去年提升40%,原料来源不清、去向不明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示范引领:从“一点红”到“一片红”的辐射效应
  走进宁阳县八仙桥街道的陈光馓子示范小作坊,生产车间地面光洁如镜,不锈钢操作台一尘不染,原料区、加工区、成品区用玻璃隔断清晰分隔,墙上悬挂着规范的操作流程图和从业人员健康证。“这个小作坊比自家厨房还干净。”前不久,市场监管部门组织现场观摩活动,参加活动的部分食品小作坊负责人参观后纷纷感叹。
  为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宁阳县市场监管局从生产环境、设备配置、流程管控、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定示范标准,通过“达标一个、认定一个、推广一个”的方式,精心培育县级示范小作坊6个、乡镇级示范小作坊18个。同时,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活动,让其他小作坊经营者实地学习管理经验。
  “看到示范户生意越来越好,我们提升改造的劲头更足了。”堽城镇的小作坊经营者徐东伍说。观摩回来后,他当即投入资金改造生产车间。如今,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全县已有53家小作坊主动申请对标提升,食品小作坊整体生产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宁阳县市场监管局以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为抓手,用细致入微的监管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一个个小作坊的“蝶变”,汇聚成食品安全治理的“大成效”。

□何敬华 张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