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21
最近一个时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场监管局以“小餐桌”为载体,通过常态化、轻量化、高频次的沟通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高效纾解发展难题,有效激活营商环境的“大能量”。
创新沟通机制,打破政企互动传统范式
今年4月以来,哈尔滨市市场监管局摒弃繁文缛节,创新推出政企早餐会。一份简单的早餐,一个轻松的环境——7月10日清晨,在哈尔滨市市场监管局办公室,第六场早餐会如期举行。市局领导与8家高新技术企业代表围坐一桌,围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及生产经营中的痛点堵点,进行了一场坦诚务实的交流。这种“边吃边聊、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模式,看似寻常,实则是对传统会议模式的深刻变革。
去形式化,重实质内容。不设主持人、不安排发言稿,摒弃程式化汇报,营造平等、开放、高效的对话氛围,让企业家能够畅所欲言,真实表达诉求。
常态化运行,精准化对接。不同于偶发性的大型座谈会,早餐会常态化举办,覆盖从规模企业、小微主体到个体工商户的多元经营主体,确保政策触角能精准延伸至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主体。
扁平化决策,高效率响应。市局领导及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直接参与,实现诉求直达。企业现场列出“诉求清单”,政府部门负责人即时“接单”,有效压缩信息传递层级,显著提升问题响应和处置效率,是优化政务服务供给侧的积极尝试。
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路径
早餐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谈”,更在于“办”。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诉求收集、交办、督办、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将企业家的“金点子”和“烦心事”切实转化为优化服务的具体行动。
在首期早餐会上,哈尔滨英才快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玉才与多家配餐企业共同提出了食材采购议价能力弱(小企业常被品牌供应商拒绝)、人员培训不足、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餐桌上,政企双方迅速达成共识:组建行业协会,推动行业自律、制定地方标准、实现抱团发展。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成立了哈尔滨市团餐行业协会。目前,协会已汇聚40家哈尔滨市中小学供餐主渠道的成员单位,正牵头起草涵盖原材料采购、食品安全、加工工艺、餐品口感等维度的团餐地方标准。
这一案例深刻诠释了早餐会的效能:
从“问题导向”到“解决方案”。精准识别行业共性问题,快速形成政企协同的解决方案。
从“个案处理”到“制度供给”。推动成立协会、制定标准,将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升华为规范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闭环管理”确保实效。每场早餐会均有专人记录,形成台账,跟踪督办,限期办结,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深化制度内涵,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问需”
政企早餐会的持续深化,标志着哈尔滨市场监管部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系统性升级。
理念之变,从“管理者”到“服务者”。主动放下身段,利用早餐时间深入企业、倾听诉求,体现政府部门从“等企业上门”到“送服务上门”的角色转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生动体现。
路径之变,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通过高频次、小范围的深入交流,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为后续制定更精准、更有效的惠企纾困政策提供鲜活样本和坚实依据。
效能之变,从“程序合规”到“结果满意”。在严守规则底线的前提下,早餐会机制力求“减程序不降标准、提效率不失规范”。主要领导现场拍板并非绕过程序,而是通过扁平化沟通加速内部流转与决策,将程序正义与提高效率有机结合,最终以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成效的最高标准。
实践证明,政企早餐会拉近了政企距离,促进了思想碰撞,联络情感,共谋发展,以“小切口”撬动了营商环境优化的“大场景”,已成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暖心桥”、激发市场活力的“催化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