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如何让农业知识的传播回归清朗?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21

  湖北省孝感市,76岁的李大爷攥着一把发黄的麦穗,站在田埂上,望着成片枯黄的麦田连连叹气。今年5月,他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购买了自称“农业专家”推荐的“高效环保”的农药,实际却是盐水兑啤酒的伪劣产品。不仅没能治病杀虫,反而导致五亩麦田减产三成。“现在还有几个真专家?”老人叹息背后,是短视频平台农技推广中隐匿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短视频逐渐成为农民手中的新帮手,是许多农民获取技术的重要方式。然而,这个本应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帮手,却悄然滋生出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他们以虚假人设、夸大宣传为手段,编织起一张张坑农害农的骗局大网,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虚假人设:精心包装的“变脸”陷阱
  记者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以“农业专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立刻弹出大量自称“农业主播”“助农专家”的账号。他们往往身着白大褂、站在摆满试剂瓶的“实验室”中,言辞恳切地为农民“答疑解惑”。
  一个名为“史老师说农业”的账号,拥有12.9万粉丝。视频中的“史老师”从穿着到言行都极其“专业”,俨然一副农业技术权威的模样。然而一经核实,这位“老师”既无农业教育背景,也无实际务农经验,只不过是一名照本宣科的“演技派”。更令人震惊的是,其背后的“祥禾农业团队”,麾下竟有上千名同类“专家”,通过精密分工和统一剧本,持续输出虚假内容,诱骗农户上当。

夸大宣传:“神奇农资”背后的欺骗
  这些假冒专家在讲解农业技术的同时,总不忘见缝插针推荐各类农资产品——肥料、农药、种子、农机,一应俱全。他们利用农民希望增产增收的迫切心理,把普通产品包装成“灵丹妙药”,甚至凭空编造所谓“种地小妙招”:用食盐除草、拿白醋防虫、以啤酒增产……这些明显违背农业科学基本常识的内容,被包装成“农资店绝不告诉你”的秘方。
  更具欺骗性的是,这类视频往往采用高度雷同的拍摄脚本与话术结构,先以“省钱妙招”吸引注意,再以“真诚科普”打动人心,最终导向自家产品的销售链接。
  而他们所推销的,多是“三无”劣质农资。甘肃志华农业总经理郎涛透露,线下正规杂粮种子400克售价20元,而网上的杂牌产品500克仅5元,部分商家以次充好,甚至用工业原料冒充农药。“假农资害农,一害害一年。”他直言,劣质种子可能导致烂芽、死苗,轻则减产,重则威胁粮食安全。
  有农业专家进一步指出,某些“妙招”实为伪科学,长期使用将导致土壤生态失衡,其危害往往数年后才会显现。更深远的影响,是农民一旦上当,极易对正规农技推广产生排斥,认为“专家都是来骗钱的”,严重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多重困境:“伪专家”何以横行?
  记者了解到,网红伪装的专家在短视频平台中大量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地区信息鉴别能力普遍较弱。面对精心包装的“实验室”场景和专业话术,不少农民难以辨别真伪。另一方面是,官方农技人员真正“下地入户”的渠道有限,农民在迫切寻求新技术、新产品时,极易落入“伪专家”陷阱。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农业局副局长赵丹指出,这些“伪专家”“缺经验、搞浮夸、只追流量、不顾收成”,严重破坏行业生态。而真正的农技专家大多忙于一线生产,难以持续运营、维持热度。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刘明亮表示,2023年学校曾组织农技专家开展过线上培训,但真正的“硬核科普”流量堪忧。“真专家科普时专业术语相对较多,有时大家可能听不懂容易失去耐心,而‘伪专家’的语言表达经过精心设计更具煽动性,容易让老百姓轻信。”

共筑防线:净化农技传播生态
  6月25日,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发布关于防范“订单农业”骗局风险的提示,提醒广大农民群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高额回报不轻信、对熟人介绍不盲从、对宣传炒作不跟风。签订订单农业合同、从事特色种植养殖前,要加强甄别,防范风险。
  治理这类乱象,必须打出组合拳。政府层面应加强立法与监管联动,对造假账号和伪劣农资实施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设立权威信息平台,便于农民查询农资备案信息和真伪。
  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完善账号准入与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对专家身份、产品资质等方面的核验。对识别出的伪科普内容与违规带货行为,应采取限流、禁言、封号等措施,并畅通投诉渠道。
  媒体应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助力传播正规农业知识,扩大真专家的影响力。
  农民自身也要增强防范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货,不轻信“神奇效果”,不盲目跟风种植。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整治假农技专家不仅关乎农民利益,更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大局。唯有政府、平台、媒体和农民多方协同、持续发力,才能真正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农业知识的传播回归清朗,让技术在土地中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 袁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