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烽火记忆里的中国红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23

  八十年前的秋天,当胜利的消息像野火般燃遍中国的大街小巷,人们从低矮的茅屋里跑出来,从阴暗的防空洞里钻出来,从硝烟未散的战场上站起来。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睛里却闪烁着奇异的光芒。那光芒,是十四年来积攒的泪水,是十四年不屈的意志,是一个古老民族重获新生的希望。
  我曾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听一位百岁老人讲述那个胜利的日子。老人坐在老槐树下,干枯的手指摩挲着一枚生锈的勋章。“那天,”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清亮,“村里的铜锣都敲破了,人们把藏了十四年的红布拿出来,挂在树上,系在腰间,插在枪口。”老人浑浊的眼睛望向远方,仿佛又看见了那个红色的村庄,在九月的阳光下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这红色,是抗战记忆中最鲜明的底色。它不是宫廷画师笔下的朱砂,也不是文人墨客吟咏的枫叶,而是血与火淬炼出的中国红。在平型关,在台儿庄,在昆仑关,无数年轻的生命将这种红泼洒在祖国的土地上。我曾走访过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无名烈士墓,那里埋葬着三百多名在百团大战中牺牲的战士。守墓人的孙子告诉我,每年春天,墓前的野花开得特别红,“像是烈士们还在守护着这片土地”。
  战争给中国大地留下了太多伤痕。在江苏南京,我抚摸过弹痕累累的古城墙;在重庆,我探访过防空洞里潮湿的避难所;在滇西,我走过悬崖上的抗战公路。这些伤痕至今仍在诉说着那段历史。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故事。在鲁西南的一个小镇上,我见到一座用日军炮弹壳铸造的钟。每天清晨,它洪亮的声音唤醒小镇,仿佛在提醒人们: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
  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塑。那些年,从大学教授到田间农夫,从商业巨贾到街头小贩,都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找到了共同的身份认同。我在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前驻足,想象着闻一多、朱自清那些教授们如何在敌机轰炸的间隙,在茅草棚里传授知识,在煤油灯下著书立说。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文化命脉,更是一个民族不灭的精神火种。
  敌后的抗战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在冀中平原,我曾听老人们讲述地道战的神奇。那些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不仅是战斗的工事,更是智慧的结晶。一位老民兵向我展示了他用土法制造的“铁西瓜”——其实就是装填火药的铁罐子,却能让敌人闻风丧胆。他说这话时,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眼睛里闪着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年代。
  战争中的女性形象尤为动人。我在山东临沂见到过一位当年的妇女救国会主任,九十多岁的她依然腰板挺直。她告诉我她们如何为前线战士做军鞋,如何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我们妇女能顶半边天。”老人骄傲地说。在四川建川博物馆,我看到一组女兵照片,她们穿着不合身的军装,扛着比自己还高的步枪,青春的脸庞上写满坚定。
  抗战文化如同一股涌动的暗流,滋养着苦难中的国人。田间地头的抗战民歌,战地记者的新闻报道,木刻家手中的版画,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精神食粮。我在广西桂林参观抗战文化城遗址时,偶然发现一处石壁上刻着抗日战士张壮飞1939年作的诗句:“男儿卫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字迹已经模糊,但那股气壮山河之气依然扑面而来。这些文化记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战争中的孩子是最令人心疼的群体。在重庆的抗战博物馆里,一组“难童”照片让我久久驻足。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有的在后方保育院里读书,有的已经拿起比他们还高的枪。最让我震撼的是一张三个孩子站在废墟前的照片,他们手拉着手,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超越年龄的坚毅。这些战争中的孩子,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他们的故事是抗战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八十年来,抗战记忆在不断重构,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每年九月三日,北京卢沟桥畔的抗战纪念馆前总是人头攒动。我见过白发苍苍的老兵在战友的姓名墙前老泪纵横,见过年轻父母指着展板向孩子轻声讲解,见过外国游客在“飞虎队”展区前驻足沉思。这些场景提醒我们,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流动的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站在新时代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历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在汶川地震时解放军徒步挺进震中的身影里,在抗疫中医护人员脸上的勒痕里,在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面对困难时不屈的脊梁里。抗战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暮色中,我再次来到卢沟桥。八十年前的那轮月亮,也曾照在这座古老的石桥上。桥上的石狮子依然保持着各种姿态,它们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变迁。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女孩蹲在地上,数着石狮子,红色领巾在晚风中轻轻飘动,像一团小小的火焰。我想,这就是记忆传承的最好方式——不是沉重的悼念,而是生命的延续;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创新的继承。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卢沟桥的栏杆,我仿佛听到了八十年前胜利的欢呼声。那声音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清晰可闻。它提醒着我们:有些记忆必须珍藏,有些精神必须传承,有些道路必须继续走下去。因为历史从不真正过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我们中间。

□江西省宜春市市场监管局 周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