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28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犹如经济原野上破土而出的新苗,企业462万户、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的庞大规模,不仅彰显了我国市场的强大韧性,更成为营商环境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解。4.6%的民营企业增长率与4.1%的外资企业增长率同步上扬,印证了全球资本对我国市场的长期信心。经营主体活力迸发的背后,是一场从制度创新到服务升级的系统性变革,正在深刻重塑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
聚焦经营主体发展需求:量质齐升折射市场信心
上半年我国经营主体的增长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
民营经济主力军地位稳固,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凸显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的关键角色。
外资企业以3.3万户新设数量打破“脱钩断链”论调,用真金白银对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
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的庞大规模,印证国民经济“毛细血管”的自我修复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质的跃升。截至6月底,全国“四新”经济企业总量达2536.1万户,同比增长6.6%,占企业总量比例首次突破40%大关。这一结构性变化正通过三重路径重构经济生态:产业链价值攀升,推动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占比提升,助力中国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新兴增长极涌现,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区域活力激活,数字化赋能县域经济,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
文化消费领域的爆发尤为亮眼——新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位居各行业首位。“哪吒”“黑悟空”等国产IP全球走红,叠加数字化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消费体验的双重助力,使文化产业成为精神消费需求升级的典型缩影。
准入退出制度改革:制度性成本下降激发创业热情
经营主体“进得快、退得易”是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核心指标。在准入端,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新设企业免费刻章等政策,使制度性交易成本显著降低。
近年来,我国“开办企业”在全球排名中整体上进步较快。2018年前,我国“开办企业”指标排名明显低于营商环境总排名。之后,我国“开办企业”指标排名进入全球前30名,成为全球进步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为我国营商环境总排名的提升作出较大贡献。
湖北省浠水县的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堪称基层实践典范:将开办环节的6个部门业务整合为线上“一个场景”,办理时间从数天压缩至半天;企业变更实行“一处申请、多处联动”,信息自动同步避免重复奔波;迁移登记通过调档函线上流转实现24小时办结,较传统模式提速30倍。在退出端,简易注销“一件事专区”实现1个工作日内即到即办,为经营主体提供无缝衔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培育了1327.8万户新设经营主体破土而出的制度沃土。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审查效率改革畅通经济血脉
2025年8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将北京、上海、广东、重庆、陕西5省市经营者集中审查试点委托正式转为常态化制度。这项始于2022年8月的改革,3年来交出亮眼成绩单——
累计委托审查案件1288件,占同期总局申报量的54%。案件交易总金额突破3万亿元。平均审查时间压缩至32.6天,跻身全球效率最高司法辖区之列。
央地协同的监管创新成为关键突破点: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承担六省一市案件审查,共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433件,占全国试点总量的40%,涉及交易金额6746亿元;重庆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八省市案件,共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207件,涉及交易金额7727亿元,审查时长从19天压减至16.83天。同步实施的简易案件“双二十”机制(申报至受理原则上不超过20天,受理至审结原则上不超过20天),使企业投资并购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反垄断利剑护航市场秩序
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以科学监管平衡效率与公平。在经营者集中审查领域,依法禁止1起医药领域收购(武汉用通收购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强制恢复集中前市场状态;附条件批准10起案件,包括新思科技收购安似科技等关键技术并购;对15起案件提出竞争关注,防范潜在垄断风险。
这些举措精准覆盖半导体、医药、农业等国计民生领域,彰显反垄断执法威慑力。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附条件批准的邦吉收购蔚特案、全日空收购日货航案,均通过设置限制性条款保护下游客户利益,体现了“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监管智慧。
市场监管总局正加快制定《非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指引》《省级部门审查工作手册》,通过统一审查尺度消除区域标准差异。这种精准化、规范化的监管实践,为各类主体提供了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得以充分释放。
涉企政务服务优化:数字化赋能政务生态重构
当“互联网+政务服务”进入深水区,地方创新实践正从技术应用升维至制度重构。深圳市宝安区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探索表明,政务服务的本质是以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中心重塑行政逻辑。
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企业开办效率已突破传统极限——
许可审批“分钟级响应”。针对50平方米以下小餐饮试点“承诺即入制”,免除现场核查环节,实现食品经营许可“上午申请、下午开业”。企业主周丽莉的饮品店从申请到开业仅用半天,成为“宝安速度”的鲜活注脚。
商圈服务“反向触发”。在大型商业综合体推行“集中办+反向办”模式,通过主动预审、批量处理,助力意生公司获批深圳市首张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智能机器人全流程替代。AI机器人“小宝”自主完成身份证读取、材料上传等操作,企业迁入、注销等高频事项实现“零人工干预”,现场预约量骤降61.93%。
更关键的是其生态化服务架构。通过“一件事”集成服务,将餐饮店、商场超市等开办流程整合为“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日办结”,累计办理量占全市60.79%。音视频双录电子签名系统使企业开办进入“零跑动”时代,从根源降低制度性成本。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改革则直击个体工商户转型痛点——
破除历史性制度障碍。传统模式要求个体工商户先注销再注册,导致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立日期等核心标识断裂。新推行的“直通模式”允许保留原身份信息直接变更为企业,解决经营连续性难题。
跨部门数据贯通。同步联动税务、社保、银行等系统,实现“一次申请、多端同步”,李女士的种养场转型个人独资企业全程仅需半天。
梯度培育机制。通过“码上问需+有求必应”服务模式,为转型企业提供合规指导与融资对接,形成“萌芽—成长—升级”的全周期护航。
这项改革背后是小微主体身份革命:当个体工商户不再因“企业身份缺失”被排除在招投标、融资体系之外,全国1.19亿户个体工商户(占经营主体总量67.4%)的升级通道被彻底打通。
1327.8万新增经营主体的背后,是准入退出便利化改革、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竞争政策完善、政务服务升级协同发力的成果。随着“四新”经济占比突破40%关口,中国经济的“含新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市场监管部门下一步的发力方向已然明晰:纵深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须持续强化分级分类监管;优化政务服务,则要推动“一件事”改革向更多领域延伸。当1327.8万户市场新生力量破土而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正迎来最富生机的发展季节。
□本报记者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