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新闻 > 

北京非现场监管精准查处违规发行预付卡行为

发布时间:2025-08-29

近年来,餐饮、零售等生活服务业领域单用途预付卡“暴雷”“跑路”事件时有发生,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备受关注。8月28日,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近期该局依托非现场监管手段,连续查处2起企业失信期间发行预付卡案件,对失信违规行为予以严肃处罚并向社会公示,切实维护预付式消费市场秩序。

预付卡经营模式的核心在于信用,经营者若失信违约,将直接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为规范市场行为,北京市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经营者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以及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因供职单位违法行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不得发行预付卡或者为消费者办理续卡。对于违反该规定的,将面临责令停止发卡、罚款乃至责令停业的处罚。

此次公布的两起典型案例中,非现场监管的“精准识别”作用凸显。在案例一中,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通过数字建模对全市700余家预付卡备案企业进行非现场检查,发现某中餐连锁品牌企业被北京市某区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在掌握充分线索后,执法人员赴企业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经核查,该企业在失信期间违规发行预付卡100张,预收款项2万元,且未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若后续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消费者将面临维权难题。最终,该企业因失信发卡、价格欺诈、特许经营未年报、未签预付卡合同等多项违法行为被依法处罚。

在案例二中,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通过数字建模筛查全市可能存在发卡行为的大中型餐饮企业进行非现场检查,发现某家获得米其林、黑珍珠等相关荣誉的高端餐饮店因 2023年12月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现场检查中,餐厅负责人起初否认违规发卡,直至执法人员在保险柜中发现大量预付卡,才承认在失信期间预收款项高达29万元的违法事实。此外,执法人员还发现该餐厅对外宣称使用的食材均来自自家农场,但在查阅其进货台账时发现,餐厅的主要食材均来自农贸批发市场,与其宣传的内容严重不符。最终,该餐厅因在失信期间发行预付卡、虚假宣传以及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被处以罚款。

“经营者的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直接关系到消费者预付资金的安全。企业一旦失信,便意味着其履约能力与信用状况均已拉响警报。”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七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诚信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发行预付卡必须以良好的信用状态为前提。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已通过非现场手段累计检查经营主体10万家次,查处失信期间违规发卡、发行预付卡不签合同等违法案件14件,处罚金额24万余元。下一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联合行业监管部门,加强预付式消费事前、事中监管;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智慧监管模型,充分运用非现场监管手段,强化风险防控,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