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维权 > 

调解机制主动补位 化解远程交易信任难题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8-29

  随着数字经济与线上交易的蓬勃发展,二手物品远程交易等新业态模式日益普及,但信用体系不完善、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随之显现,易引发消费纠纷。近日,安徽省霍山县市场监管部门调解人员主动担当“临时信任平台”,成功化解一起因二手手机远程估价差异引发的买卖纠纷,为新业态下消费维权提供了实践范本。

纠纷缘起:远程估价与实测价格悬殊
  河北张家口市民王先生因急需资金,通过某商贸公司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广告,欲出售个人闲置的苹果手机。该公司主要从事旧货收售业务,其交易流程为:通过视频远程估价→卖方发货后支付60%预付款→收货实测后确定最终价格并支付尾款。双方沟通中,商贸公司通过远程视频评估,向王先生报价5000元,随后支付了60%预付款(3000元)。
  然而,商贸公司收到手机后,经专业设备实测,认为该二手手机实际价值仅3000元,并以此为由拒绝支付尾款。王先生对此强烈不满,认为公司“高价诱骗”,坚持要求按最初估价支付剩余2000元;商贸公司则表示需“按协议条款据实评估”,提出“退货退款”方案终止交易。但王先生担忧手机在退回过程中被拆换零件,拒绝接受退货。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部门介入:双线沟通直击核心矛盾破题
  王先生随后通过政府热线投诉,案件转至霍山县开发区市场监管部门。受理人员迅速启动调解程序:
  ——分头倾听,厘清诉求。分别与商贸公司负责人、王先生深度沟通,了解到核心矛盾在于双方对远程估价与实测差异的认知分歧,以及对退货退款流程的互不信任:王先生怕退款后手机被拒还,公司怕货归原主却钱难收。
  ——聚焦痛点,定制方案。针对双方“信任缺失”的症结,调解人员提出“第三方资金监管+全程留痕退货”的创新方案:由王先生将3000元预付款暂退至调解人员指定的第三方账户;商贸公司对手机进行密封包装,全程录像并通过快递发货,确保物流过程可追溯;王先生收货后现场拆封检测,确认手机完好无损后,再由第三方账户将预付款退还给商贸公司。

圆满化解:重建信任机制保障双方权益
  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认可调解方案。在调解人员监督下,商贸公司按约定对手机封装并录像发货,王先生收到手机后实测确认无零件更换、功能正常,第三方账户随即向商贸公司退还预付款。至此,一场持续数日的纠纷画上句号,双方均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此次纠纷的化解,凸显了基层调解人员在新业态纠纷处理中的“桥梁作用”。面对线上交易的特殊性,传统维权模式需向“灵活化、场景化”升级:一方面,监管部门可推动企业完善远程交易规则,明确“估价与实测差异”的处理细则;另一方面,可建立“平台第三方临时监管账户”“物流全程存证”等应急机制,为消费者与商家搭建“临时信任纽带”,让数字经济在规范与信任中健康发展。

□张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