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04

图为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有关部门对一家企业进行“综合查一次”检查。

  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对北京市海淀区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调研评估。评估报告基于1370份企业问卷、406份政府部门问卷及93次深度访谈的实证数据,系统呈现海淀区以科技与制度“双轮驱动”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路径。数据显示,扫码检查覆盖率已达100%,非现场监管占比超过54%,“无事不扰”企业现场检查频次同比下降97%,充分彰显了“减干扰、提效能、促合规”的改革成效,为全国事中事后监管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海淀样本”。

科技驱动监管效能跃升
  海淀区将“扫码检查”作为监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突破口,通过“京办”小程序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自动关联全市49个部门、950个执法主体、2.6万名执法人员信息库,实现“一次扫码、全网联动”。企业则通过“京通”小程序扫描执法人员“检查码”,实时获取检查依据、标准及历史记录,形成双向监督机制。
  政策全面推行后,海淀区实现扫码检查全覆盖,累计实施扫码检查1.2万次。系统自动拦截重复检查551次,显著减轻企业负担:接受2次及以下现场检查的企业占比从38%升至45.6%,而20次以上检查的企业占比从3.6%降至1.8%。企业反馈积极,52.3%的企业认可现场检查在频率、手段和协同性上的变化,89.78%的企业确认执法人员严格执行“先扫码、后检查”,84.7%的企业认为扫码显著提升检查规范性,整改效率因此提高30%。值得注意的是,75.11%的企业倾向于每年接受5次及以下检查,与政策优化方向高度契合。
  在非现场监管方面,海淀区依托物联网、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形成“远程监测+智能预警”体系。在食品安全领域,学校餐饮配送中心的AI视频监控可实时识别未戴手套、鼠患隐患等行为;在特种设备领域,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实现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应急处理效率提升60%;药店监管则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确保药品存储条件合规。2024年全区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54.15%,问题发现率27.24%,较现场检查提高1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88.83%的企业对非现场监管“无顾虑”或“可接受”,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支持率超90%;政府部门反馈远程检查效率提升70%,人力投入减少45%。尽管300人以上大型企业对数据安全存有顾虑(接受度仅14.56%),但仍认可其降低经营干扰的价值。

制度创新释放企业活力
  海淀区创新推出“无事不扰”企业清单,结合其科创核心区定位,加大科技类企业纳入力度,实施“触发式监管”。清单依据纳税信用A级、社保合规、无经营异常名录等指标,分三批纳入2.6万户试点企业(占全区注册量10%),并实行“基础指标(合规记录)+加分指标(荣誉称号)+扣分指标(投诉次数)+一票否决(安全事故)”的动态管理机制。清单内企业监管负担显著减轻,年均检查频次从2023年下半年的1001次断崖式降至29次,降幅达97%。其中75.76%的企业全年检查不超过2次,90.91%认为“显著减少行政干扰”。节约的监管资源得以聚焦于餐饮、消防等高危领域,实现高风险企业100%检查覆盖。
  针对“重复执法”痛点,海淀区建立“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机制。在全市6284个行政检查项基础上,通过“拟定意向—共享安排—协同加入—整合时间—确认行程”的全流程协同,跨部门联合检查占比达46.6%,安全生产(74.7%)、登记事项(69.6%)成为核心领域。企业迎检负担减轻,某度假村反馈“多部门联合避免分开接待,迎检时间缩短60%”;政府效率同步优化,部门信息壁垒打通使检查时长压缩40%。

协同治理深化标准统一与数据互通
  为解决企业反映的“标准打架”问题,区联席办组织18个部门会商,对药店、商超等高频场景制定《开窗限位规范》《消防器具设置标准》等统一细则,并建立“标准争议线上解决平台”,累计处理分歧案例53件。标准统一后,成效显著:84.3%的企业表示“未遭遇标准不一致问题”,较政策实施前提升22个百分点;企业重复整改成本下降28%,合规效率提升35%。典型案例中,针对停车场视频监控保存时限(市交通委标准15天,行政法规要求30天),海淀区城管委(交通委)与公安分局通过协商机制达成一致——执行30天标准,解决了企业困扰。
  数据互通是监管协同的关键支撑。海淀推动“e窗通”“双随机”等系统数据共享至“综合监管e码查”平台,实现企业基础数据一次录入、全域复用,房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自建系统实现与市级平台100%对接。企业获得感提升:监管数据透明互通使迎检准备时间减少50%;74.9%的企业呼吁“加强检查信息实时更新”,“综合监管e码查”据此开通结果自动推送至企业“京通”端功能。

企业满意度与监管能效双升
  企业端反馈积极:现场检查高频次(≥6次/年)企业占比从22.1%降至5.4%,低频次(≤2次/年)企业占比从38%升至45.6%,75.11%的企业认为“每年检查5次以下可接受”。合规成本持续下降,“无事不扰”企业迎检时间与资金成本大幅降低,纸质材料填报量减少70%,信息重复提交率下降45%。
  政府端效能同步跃升。49.3%的部门月均现场检查≤10次(政策实施前为40.1%);非现场监管问题发现率(27.24%)超现场检查12个百分点。跨部门数据共享率提高至90%,联合检查响应速度提速60%;执法人员对非现场检查支持率达67.5%,对信用分级监管认可度达50.2%。

□陈 璐
  (本文图片由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提供)



短评

从监管改革到治理范式升级

  海淀区以“科技+制度”双轮驱动的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其意义远不止于效率提升,更在于实现了一场深刻的治理范式转型。它打破传统监管的路径依赖,将单向行政管控转变为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技术赋能使监管从“人海战术”走向“智慧精准”,制度创新则从“事前审批”转向“信用约束”,“无事不扰”与“无处不在”在实践中达成辩证统一。
  海淀样本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从“监管创新”迈向“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路径——以数据驱动重塑权责关系,以制度理性激活市场活力,实现监管成本做减法、治理效能做加法。这不仅体现了基层改革的创新勇气,更彰显出治理体系从管控到服务、从封闭到开放、从响应到前瞻的升维之道。

□菓 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