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08
本报讯 (记者 李志强 通讯员 杨轶涵)日前,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自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银川市以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为核心,通过清单式服务、风险预警和系统培育三大举措,全面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生态。截至目前,该市有效发明专利达5727件,同比增长16.8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9.65件,增长16.55%,多项知识产权指标稳居西北地区前列。
针对创新主体“不会挖、不懂护”等现实痛点,银川创新推出“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双轮驱动模式,组建知识产权服务专班,走进园区和企业开展“诊断式”服务。目前已为15家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知识产权布局指导,举办政策解读与供需对接活动48场,推动服务模式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在保护环节,银川整合7家维权援助工作站资源,在重点园区设立服务网点,开展超800次专题培训和咨询,覆盖企业超400家。同时,依托专利导航机制,发布10项产业分析成果,为企业创新与市场拓展提供“导航图”。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在经开区创新设立法治工作站,集成公安、法院、检察和行政多方力量,实现纠纷“一站式”调解,成功处理案件1035件,调解成功率达58.3%。
面对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银川构建起“预警-处置-化解”全周期防控体系,重点加强地理标志和特色产业保护。通过“线上监测+线下核查”机制,已向葡萄酒、枸杞等产业推送风险预警420条,成功调解多起品种权纠纷。此外,利用AI普法、动漫短视频和线上知识挑战等新形式,有效提升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
人才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支撑,银川将知识产权人才纳入全市人才政策体系,已认定相关领域高精尖缺人才5名,并建成50人规模的专家库。通过区域协作,与成都审协中心签订协议,推动跨区域证据互认和案件协查;依托闽宁协作平台培训执法人员,培育“双师型”骨干18人,显著提升执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