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10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能营造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更能为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制度创新、审查规范、执法严明、区域协同四维发力,创新构建公平竞争治理“北京模式”。5年来,累计查办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2690件,罚没款超2亿元,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营造公平透明市场环境,交出了一份成效扎实的“北京答卷”。
制度筑基 完善规则体系,夯实公平竞争基础
筑牢制度根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则体系。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坚持“规则先行”理念,“立规”“立标”破除市场壁垒。
聚焦重点领域精准“立规”。发布《北京市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合规指引》,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合规辅导机制,覆盖400余家平台企业,助力企业提升垄断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出台《北京市反垄断合规指引》,结合北京特点与执法重点,对公用事业、原料药、建材等七类行业领域作出合规提醒,增强相关主体竞争意识。
强化审查机制“立标”。建立健全市、区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工作暂行办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程序规定》等制度文件,构建科学严谨的审查机制。
审查从严 强化刚性约束,提升政策审查质效
北京市构建“统筹协调+动态抽查”审查监督机制,推动公平竞争审查从制度约束向刚性落地转变。
全市审查全覆盖。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审查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文件(包括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资质标准、监管执法等方面),是否存在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情况,强化政策源头管控。目前,审查主体覆盖全市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市级行政机关增量文件审查全面纳入公文制发流程,实现“应审尽审”,存量文件清理实现“应清尽清”,“十四五”期间累计清理存量政策文件2万余件,从源头杜绝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动态“体检”提升审查质量。围绕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突出问题,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加大对重点领域、特定行业政策文件的抽查力度,“十四五”期间累计抽查政策文件3000余件,制发60份整改建议书,将17家非成员单位纳入抽查范围,实现审查全域无死角。
执法监管 强化精准执法,守护群众切身利益
北京市市场监管系统以“严执法、护民生”为导向,在教育、医疗、公用事业等民生领域重拳出击,用务实举措守护群众切身利益。5年来,累计查办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2690件,罚没款超2亿元。
保持执法高压态势,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四五”期间查办北京市药品领域反垄断执法首案,入选市场监管总局民生领域执法专项行动首批典型案例;查办种植牙垄断协议案,推动种植牙服务纳入集中采购,预计为群众节省支出40%以上。
反不正当竞争精准发力。通过查处北京某珠宝店经营者违法有奖销售案、某教育科技公司虚假宣传案等典型案件,形成强大震慑,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
区域协同 深化联动合作,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
2021年,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签署《京津冀反垄断执法和公平竞争审查协作协议》,统一审查标准及互查政策,共享智库资源,三地执法机构实现深度协作。在此协作框架下,连续5年制定《京津冀公平竞争审查交叉检查工作方案》,已开展255项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交叉互查,通过政策文件交叉抽查,清除区域市场隐形门槛,破除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的障碍,推动公平竞争审查结果互认。
自2025年8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受市场监管总局委托8个省区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开展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审查。值得注意的是,此前3年(自2022年起),北京已收到市场监管总局委托的280件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审查,涉及交易金额超8000亿元,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此次正式委托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将联合研判跨区域并购问题,共享专家资源,构建标准化解决方案库,为实现更大范围市场一体化提供机制保障。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新起点,北京市公平竞争治理已形成“制度更完善、审查更严格、执法更有力、协同更深入”的“北京模式”。面向未来,北京将持续以“首善标准”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让经营主体活力充分迸发,让人民群众在公平竞争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本报记者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