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10
当前正值开学季,打着“防校园暴力、防细菌感染”旗号的儿童指纹水杯赚足家长眼球,却在调查中暴露解锁失灵、清洗困难、售后薄弱等问题。有评论称,这款饱受“智商税”质疑的产品,不仅暴露了商家的营销套路,更折射出家长群体中蔓延的教育焦虑。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视角来看,指纹水杯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这类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往往夸大防菌、防暴力等功效,利用家长对孩子健康安全的关切,掩盖产品本身存在的技术缺陷与使用隐患。当家长为孩子的饮水安全额外支付数倍于普通水杯的费用时,他们购买的实际上是一个被精心包装的“焦虑解决方案”,而非真正实用的产品。有调查显示,多数指纹水杯存在解锁延迟、沾水失灵等问题,孩子往往需要反复尝试才能打开,反而给日常饮水添了麻烦。
更为棘手的是维权难题。由于这类产品多采用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一旦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常面临取证难、鉴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针对智能育儿产品,目前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监管规范,消费者往往陷入维权无门的窘境。
儿童指纹水杯的走红,绝非偶然。从“防走失智能手表”到“消毒书包”,再到如今的“指纹水杯”,家长对孩子的安全防护需求不断升级,甚至陷入“越防护越焦虑”的循环。这份焦虑的背后,既有对校园安全的合理担忧,也有社会舆论过度渲染风险引发的集体恐慌。
其实,真正的育儿不是“武装到牙齿”的过度防护,而是张弛有度的科学引导。家长要学会释放焦虑,分清真需求与伪需求,避免被商家话术绑架,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教他们掌握必要的规则,这比任何科技产品都更有效。与此同时,商家应守住诚信底线,售卖商品要聚焦核心需求而非噱头功能;相关部门要加强儿童用品宣传监管,严厉打击夸大宣传、虚假营销,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