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从“无章”到“可循”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10

  20余项国家标准制修订意向初步达成,内容涵盖宠物食品营养、用品安全、诊疗服务三大核心领域……近日,以“标准引领质赢未来——共建宠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为主题的北京宠物产业企业标准需求对接会成功举办,成果丰硕。
  “过去一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成功举办全国标委会和北京重点产业企业标准化工作需求对接会,推动诸多北京市重点产业企业投身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今年,我们持续发力,进一步聚焦北京市各区产业发展特点,将标准化服务下沉到各区、各企业。”作为此次对接会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宠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会议将搭建起全国标委会与北京宠物产业企业沟通的桥梁,推动全市宠物产业企业广泛参与到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中。
  目光转向市场。记者了解到,宠物产业当前已成为极具活力与潜力的“新蓝海”。2024年,我国城镇犬猫数量1.24亿只(不包含广大农村和流浪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宠物产业已形成一条贯穿宠物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涵盖宠物食品、用品、医疗、美容、繁育、寄养等多个环节,且展现出多元化、精细化、拟人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就北京而言,宠物消费市场持续扩容,本地宠物产业企业在创新能力、市场敏感度等方面展现独特优势,前景可观。
  “在这一背景下,以统一、科学的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宠物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的需求愈发凸显。”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宠物相关标准和法律规范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宠物产业和社会发展所需:一是标准规范供给不足,产品和服务品质参差不齐,目前宠物领域相关国家标准发布8项,标准建设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制约产业规范化发展;二是宠物药品管理制度制约创新发展,现有兽药评审等制度和标准多基于经济动物考量,宠物药品在老年病、特殊疾病方面存在缺口,人用药转兽用药审批周期长、成本高,导致临床治疗无药可用;三是电商平台销售宠物活体和宠物药缺乏标准约束,网购纠纷频发。
  对接会上,来自30余家在京宠物产业企业以及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共60多人就宠物产业如何推进标准化展开热烈讨论。会议聚焦宠物诊疗、宠物食品、宠物销售平台、宠物用品、宠物训导等方面,精准对接标准需求、协同推进产业规范,破解当前宠物产业领域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的难题。
  全国伴侣动物(宠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41)是此次会议的承办方之一。在对话环节,参会企业代表与其围绕宠物身份识别、物流规范化服务、宠物福利标准、诊疗服务流程标准等实际需求进行了有效的一对一沟通。
  记者获悉,全国伴侣动物(宠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复成立距今已有12年,主要负责伴侣动物疾病防控、诊疗,伴侣动物寄养、训导,以及伴侣动物饲养管理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截至目前,已制定发布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12项,在研国家标准4项、报批行业标准4项,涵盖宠物产业中的通用操作技术、分级评定、繁育、饲养管理、免疫、消毒、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人员资质与职业规范、训导、用品、用具等多个细分方面。
  聚焦引领宠物经济新发展,与会嘉宾同时提出建议,认为应明确宠物行业管理部门职责与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养宠相关法规,强化社会治理,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业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具体而言,要鼓励宠物食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高质量、标准化的宠物食品;推动宠物医疗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宠物药品研发;培育区域产业生态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宠物产业园区和示范区;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宠物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宠物产业龙头企业。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和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也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对接会为起点,持续搭建宠物产业标准化常态化对接平台,跟踪落实已达成的合作意向,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推动标准与产业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陈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