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11
本报讯 9月10日从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淮安分院了解到,该分院通过系统性创新和多元举措,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各级赞誉。
稳抓机制创新,激励保障显成效。淮安分院加快打造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人才培养为根基、产学研融合为路径、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形成“创新—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通过实施《淮安分院科研业绩量化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学科接班人”培养计划实施至今,通过专家导师辅导、学术交流、科研优先支持等方式,培养学科接班人24人,组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明专利4项。今年,该分院《基于数字孪生的SIS系统紧急切断装置智能监测系统》科研项目在江苏省应急管理科技项目中立项;《井下循环制纯碱工艺中低品位化灰余热回收及制盐》荣获江苏省轻工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分院近年来多次被淮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深抓队伍建设,完善制度育人才。淮安分院坚持“人才强院、科技兴检”,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储备,紧紧围绕检验检测重点领域,以分院两个工作室为基点,通过外出培训、内部竞赛活动等方式,推动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队伍升级。成立“党员突击队”和“青年先锋队”,深入重大项目和艰苦环境,战高温、克严寒,开展检验工作。不断完善分院学习管理制度,加强对取证人员的学习考核机制建设,提升实战能力。截至目前,该分院拥有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20人,持有各类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资格证67人252项。
强抓联合发展,汇聚资源促转化。淮安分院建立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机制,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通过与苏州工学院、淮安工学院、科圣化工公司联合,共同解决目前特检行业检不准、检不快、检不出等相关技术难题。其中,该分院研发的“一种电梯安全评估管理系统”“一种电梯施工质量安全检测管理系统”2项专利,即将落地生产环节。前者破解老旧电梯评估效率低、隐患排查难问题,可使单梯评估效率提升50%;后者革新传统人工记录模式,能降低设备成本80%、人工成本50%,隐患发现率提高40%。
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在一次调研中,该分院领导发现金湖县特色产业园流量计(壳体)制造体系存在短板,随即制定计划,组织园区生产企业相关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协助企业制定流量计(壳体)制造地方标准,推动淮安市流量计(壳体)制造单位完善质量体系。通过一系列举措,助力企业实现生产销售翻番,彰显了淮安特检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张长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