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芝麻酱中植物源性成分的测定(BJS 202412)解读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16

  随着居民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芝麻酱作为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天然调味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当前芝麻酱行业存在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乱象。部分不法商家为降低成本,在芝麻酱中违规添加花生酱、大豆粉、小麦粉等低价植物源性成分,或未按标签标识足量添加芝麻原料,不仅严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还可能因掺假成分引发过敏风险(如花生过敏),对特殊人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目前,针对芝麻酱中植物源性成分的专项检测方法较为匮乏,现有食品检测标准难以精准识别芝麻酱中微量掺杂的外源植物成分,无法为市场监管提供有效技术支撑。BJS 202412《芝麻酱中植物源性成分的测定》标准的制定,旨在填补芝麻酱植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空白,规范行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助力健康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食品监管实际中的应用
  《芝麻酱中植物源性成分的测定》适用于芝麻酱中芝麻成分以及可能存在的花生、大豆和小麦成分的定性检验,并验证产品是否履行标签标识的“纯芝麻酱”等质量承诺。
  该方法将为市场监管系统有效打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技术支撑,并从源头保障芝麻酱产品质量,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方法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芝麻酱中植物源性成分的测定》立足芝麻酱检测领域的标准空白与技术痛点,由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牵头制定。
  此前,无针对芝麻酱的国家标准,企业仅靠行业标准LS/T 3220-2017规范生产。该标准侧重理化指标,未涉及植物源性成分鉴别,无法约束掺杂使假现象,监管缺乏权威科学依据。SN/T 1961.12-2013虽首次引入实时荧光PCR检测芝麻成分,但仅针对植物原料,未考虑芝麻酱高油脂、高黏度特性,且方法流程繁琐,仅能测芝麻单一成分,无法覆盖实际掺假场景。
  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PCR技术,根据目的基因的CDS区,设计相应引物和探针,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验证。通过反复实验和大量实际样品验证,开发了芝麻酱中芝麻成分及可能存在的花生、大豆和小麦源性成分定性鉴别检测技术。本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填补了芝麻酱多植物源性成分同步鉴别空白;另一方面,通过筛选目的基因、优化引物探针及实时荧光PCR参数,突破了传统技术局限,解决误判问题,克服现有标准缺陷,技术水平远超现有方法。

操作注意事项
  (一)样品含油量较大,有明显油和沉淀分离层,须避开上面油层,称取下层沉淀部分置于离心管中。向装有样品的离心管中加入CTAB提取液与蛋白酶K溶液(须在特定温度下保存),振荡混匀后恒温孵育,孵育期间定时振荡。加入等体积的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振荡混匀后静置,室温下离心;小心吸取上清液至新离心管,再次加入等体积上述混合试剂,重复振荡、静置与离心步骤。吸取上清液至新离心管,加入预冷的异丙醇,振荡混匀后离心,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淀;向管中加入乙醇,振荡混匀后离心,弃上清液保留沉淀,重复该乙醇洗涤步骤。将沉淀在室温下晾干,加入TE缓冲液溶解沉淀,完成DNA提取。
  (二)DNA浓度和纯度测定可选择核酸蛋白分析仪检测或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中的一种方法。当使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检测DNA溶液时,若其OD260/280
  值在1.7~1.9,可用于PCR扩增。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时,须先用水在特定波长下校零,将待测DNA溶液适当稀释后,选用特定光程的石英比色皿测定光密度值,按公式计算浓度,同样以特定光密度比值区间作为判断DNA适宜PCR扩增的标准。
  (三)实时荧光PCR扩增体系包含多种试剂,总体积固定;扩增须经过特定温度下的孵育、预变性,再进行多轮变性与退火延伸循环。检验过程要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内参对照和提取空白对照,分别以含目标植物源性成分的样品为阳性对照,以不含目标成分的样品为阴性对照,以真核生物通用基因为内参对照,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样品与各对照均设置重复,以Ct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判定PCR有效性应满足空白对照无FAM荧光信号且Ct值>40.0、阴性对照无FAM荧光信号且Ct值>40.0、阳性对照有FAM荧光信号及典型扩增曲线且Ct值≤35.0、内参对照有荧光对数增长及典型扩增曲线且Ct值<30.0,任意一条不满足则实时荧光PCR结果无效。

□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 王 慧